国际博物馆日感悟博物馆里的马文化力量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刚刚过去的5月18日
是世界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
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

马纹青铜饰牌10.jpg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马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至今。马文化和游牧文明,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从西周秦人先祖非子为周王牧马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中国都曾是世界第一养马大国。无论是胡服骑射、马踏飞燕,还是舞马盛唐,满蒙一统,中华与亚欧历史格局在马背上不断变化,中华优秀的马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一。为了让大家感受“博物馆的力量”,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通过那些与马有关的文化艺术珍宝,探寻藏匿其中的神秘的中华马文化,体悟马文化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2.png
    马踏飞燕  东汉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瞬间,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之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
西戎马车.jpg
    马家塬遗址出土西戎马车

马家塬西戎墓葬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甘肃首次大规模正式考古发掘的战国西戎文化墓地,首次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华丽战国车乘。对此墓地的挖掘自2006年开始,截至2020年底,已连续发掘墓葬80座,出土车辆68辆。除车马之外,随葬品还包括车马饰、车马器、日常生活用具、武器、工具以及大量人体装饰和服饰等,展现了甘肃东部地区战国晚期的历史面貌,及先秦时期华戎交汇、农牧交错、多元文明碰撞和中西文化交流聚合的辉煌。

铜马辎车.png
    铜马辎车,汉代,武威雷台汉墓

木车.png
    木轺车,汉代,武威磨嘴子出土

秦始皇陵铜车马博物馆

铜车马3.jpg

铜车马8.jpg
   一号铜车马,为双轮单辕结构,车舆为横长方形

铜车马4.jpg

铜车马11.jpg
    二号铜车马,带有篷盖的豪华车,车舆接近正方形

秦陵铜车马自出土以来就举世瞩目,不仅再现了秦始皇銮驾的风采,而且展示了古代车马的系驾关系和古人巧夺天工的工艺技巧。秦陵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的古代青铜车马,它体型巨大、精巧绝伦,被誉为“青铜之冠”。铜车马的人、马造型逼真,形象生动、传神。车的结构清晰,同时以塑形和彩绘双重手法表现出结构体本来的材质、构造、状态、表面装饰和皮条缠扎关系,将秦代马车的形制、结构和驾引方式,形象、具体地呈现。
西安碑林博物馆

昭陵六骏.jpg
    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是李世民统一天下、转战沙场时所骑的六匹战马(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什伐赤、拳毛騧)。贞观十年(636年),为表彰他在创建唐王朝中的战功和追念在六大战役中出力的良骥,诏令雕刻六骏石像,立于寝陵昭陵前。六骏石刻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场景。每件宽约204厘米,高约172厘米,厚约40厘米,均为青石质地。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在1914年被盗卖国外,现藏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石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博物院

唐三彩马.png

唐三彩跃马.png
      唐代三彩腾空马
唐三彩腾空马是西安博物院馆藏精品文物之一,1966年西安市莲湖区西安制药厂唐墓出土,高38厘米、长52厘米,由骑手和飞奔的悍马两部分组成。只见骑马的唐代少女,女扮男装,两耳旁各梳有一个发髻,面部丰腴,笑容满面,双拳紧握于腰间,自信地控制缰绳。马的体形彪悍,做腾空跃起式。

圆明园正觉寺

马首2.png
    马首铜像,清代
马首铜像,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原本是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铸造于清朝乾隆年间。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马首铜像被掠夺藏于法国。2020年12月1日,历经160年漂泊的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故土,永久收藏于圆明园正觉寺,成为首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也是第一尊回归圆明园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马头.png
    汉代马头文物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距今已有3000至5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辽宁省博物馆

虢国夫人游春图2.png
    《虢国夫人游春图》宋代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原作已佚,现存的是宋代摹本,绢本设色,因金章宗完颜璟判断失误而题为宋徽宗摹本,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752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全画构图疏密有致,错落自然。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正应游春主题,洋溢着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
陕西咸阳博物院

西汉兵马俑1.png
    西汉彩绘兵马俑
在距离西安不远的咸阳市,有一批比秦始皇兵马俑发现还早9年的兵马俑,这就是如今陈列在咸阳博物院、号称“三千人马”的西汉彩绘兵马俑。在展柜中,这些西汉年间的威武之师,分为步兵军阵和骑兵方阵,小骑马俑手执弓弩,背负箭囊;大骑马俑身着铠甲,手执战戟。他们身下的战马怒目圆瞪,双耳直竖,鼻子和嘴巴微微张开,呈现出蓄势待发的“一级战备”状态,看上去威武而有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

晋代马俑.jpg
    陶俑西晋(公元265年316年)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

陶俑出土于西晋县令的墓葬,主要是骑俑、文吏俑、武吏俑等仪仗俑,继承了两汉时期随葬陶俑的习俗。该墓出土的七件骑马俑中,有的马匹一侧有一个供上马使用的三角形马镫,这是中国使用马镫的最早实物证据,改写了骑乘的历史。公元4世纪前期,单侧马镫逐渐发展为双侧马镫,不仅便利上下,而且借助于马镫,可以让骑乘者保持身体平衡,便于控制马匹,减少体力的消耗。马镫的出现,为骑乘技术的发展和组建重装骑兵奠定了基础。

北魏马俑.jpg
陶武士俑,北魏(公元386年-534年)1953年出土于陕西西安草场坡
武士头戴盔、身披铠甲,战马全身披具装,这是南北朝时期甲骑具装俑的形象。甲骑具装是南北朝时期盛行的骑兵装备,标志着中国骑兵发展到重装骑兵阶段。鲜卑重装骑兵军队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在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南北对峙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汉代石马.jpg

望都彩绘石骑马人

望都彩绘石骑马人通高79厘米,长77.2 厘米,宽25厘米,1955年出土于保定望都二号汉墓。望都二号汉墓为东汉晚期的两座大型砖室壁画墓之一,据所出朱书买地券和玉衣残片可知, 墓主为中山国蒲阴助所博成里人,曾任太原太守,为刘姓皇族成员,卒于灵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其刀法简洁明快,雕刻细致,然后施以彩绘,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升级改版,活力非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