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的故事

2011-3-29 10:5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748| 评论: 0

摘要: 天馬並非神話,而是古時西域所產的幾種良馬的美稱。它們曾和“絲綢之路”結下不解之緣。 漢武帝是一個十分愛馬的人。一次拿出《周易》書卜...

    天馬並非神話,而是古時西域所產的幾種良馬的美稱。它們曾和“絲綢之路”結下不解之緣。

 漢武帝是一個十分愛馬的人。一次拿出《周易》書卜卦,得到的爻文是:“神馬當從西北來。”於是派人到居住在今伊犁和巴爾喀什湖之間的烏孫去求馬。烏孫是個出良馬的地方,有一種高山野馬,長得神駿非凡,烏孫王為了對漢王朝表示友好,先後兩次贈送好馬一千多匹。武帝非常高興,親自在長安的上林苑中打獵試馬,果然爬上越澗,健步如飛,於是把它叫做“天馬”。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作《天馬歌》詠烏孫馬說:“騰昆侖,曆西極,四足無一蹶。雞鳴刷燕(燕,今河北北部,意即清晨從河北北部出發)晡秣越(傍晚在長江下游地區餵養),神行電邁躡恍惚”。

 漢武帝除得到烏孫馬外,在“絲路”所經過的地區,還多次得到其他品種的良馬。一次是元狩三年,地點在古渥窪地。這個地方可能在敦煌縣西南的南湖公社營盤水庫所在地。這裏漢代是一片湖水浩渺的沼澤地,並連接著無際的綠色草場。當時,有個叫暴利長的小官,因犯罪遭刑,被罰在敦煌屯田和在渥窪池畔牧馬。他常見野馬來飲水,其中有一匹長得神異非凡,便用泥土作了一個假人,穿上衣服,手持勒絆,趁馬飲水不備之時將它套住,獻給漢武帝。為了把馬說得盡可能神異,暴利長報稱馬是從水中躍出的。漢武帝高興非凡,認為是他最尊崇的太一神(即北極大星),《漢書》卷二十五《郊祀志》稱之為‘神君最貴者曰太一’,漢武帝曾為之建祠叩拜)所賜,曾作《太一之歌》:

太一貢兮天馬下,

赤汗兮沫流赭。 

騁容輿兮萬里, 

今安匹兮龍為友。

 這首歌出自《史記》卷二十四《樂書第二》(本書所引《漢書》、《史記》均爲一九六二年中華書局標點本)。大意是:太一神賜給我的馬是天馬,跑起來流著赤色的汗和唾沫。放開馳騁可以超越萬里,只有騰雲駕霧的龍才能和它做朋友。這首歌《漢書》所載略有不同。《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郊祀歌天馬十的原文是:

 “太一況,天馬下,赤汗,沫流赭。志儻,精權奇,浮雲,上弛。體容輿。萬里,今安匹,龍為友。元狩三年(前一二0年)馬生渥窪水中作。郊祀歌有些是司馬相如的作品,略有不同,可以理解。不過此詩含義基本相同,當是同一件事。

  

另一次是元鼎四年(西元前一一三年),時間是秋天,獲馬地點也是渥窪水,這個與前次時間相異而“渥窪水”相同的含混記載,引起了一些爭論。有人以為在今敦煌營盤水庫,也有人認為在敦煌月牙泉。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月牙泉一節載:“(月牙泉)在敦煌,即古渥窪池,漢武帝元鼎四年秋,天馬出渥窪水中,得之,作天馬之歌。”馬是漢武帝西巡時人們獻給他的。恰巧不久前汾陰有個叫錦的請神弄鬼的人,在魏國故地挖出一個古鼎獻給他,這兩件事使漢武帝大爲高興,還專門下了詔書。記載在《漢書》中的這道詔書說:“(元鼎四年)六月。得寶鼎後土祠旁。秋,馬生渥窪水中,作寶鼎、天馬之歌。五年,立泰於甘泉。詔曰:“朕以眇身托于王候之上,德未能綏民,民或饑寒,故巡祭以祈豐年。冀州壤乃顯文鼎,獲薦於廟。渥窪水出馬,朕其禦焉......”。(《漢書》卷六,《武帝紀》第六。清代的好事者根據這篇詔書,曾在敦煌月牙泉邊立過《漢渥窪池》的石碑,使月牙池的奇特風景又加上了傳奇的色彩。

 位於今蘇聯烏茲別克費爾幹納一帶的大宛,是大宛汗血馬的産地。漢武帝從到過西域的漢使那裏得知,大宛汗血馬是一種比烏孫馬更好的馬。為了得到這種馬以加強騎兵(當時漢騎兵中的烏孫馬比較遜色),漢武帝專門派人持千金到大宛購買,大宛王藏匿不給,並襲擊了漢使,漢武帝於是令貳師將軍李廣利發兵圍大宛,隨軍還派了養馬和趕馬的專家。這次漢得大宛馬三千多匹,建立了一支強悍的騎兵。大宛馬歸漢時,武帝又令沿途設亭迎接,因而沿“絲路”許多地方建有候馬亭。漢武帝得到大宛大批大宛馬,覺得這種馬確實比烏孫馬更好,於是將原稱天馬的烏孫馬改稱西極馬。此事見載《漢書》卷六十一《張騫傳》,原文是:“初,天子......得烏孫馬,名曰天馬。及得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宛馬曰天馬雲。”又於太初四年寫一首天馬之歌,自詡所謂:“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郊祀歌所載宛馬詩,有許多海闊天空的描述,篇幅與此相差頗多。原文是: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天馬徠,出泉水,虎脊兩,化若鬼,天馬徠,曆無草,徑千里,循東道。天馬徠,執除時,將搖舉,誰與期?天馬徠,開遠門,辣予身,逝昆侖。天馬徠,龍之媒,遊閶闔,觀玉台。)從此,不僅天馬的故事廣為流傳,而且出現了“天馬行空”的成語,和一些與天馬有關的古。如張掖的馬蹄寺、敦煌月牙泉、陽關附近的古渥窪池,和一些地方的候馬亭廢址。漢代鑄馬蹄金,也是因獲天馬而為。《漢書·武帝紀》載:武帝太始二年(西元前九十五年),詔曰:“有司議曰:往者朕郊見上帝,西登隴首......渥窪水出天馬......泰山見黃金......今更黃金為...... (音鳥即馬)蹄,以協瑞焉”。一九七四年四月至一九七五年六月,陝西考古工作者和當地群,果然在漢武帝的皇家園林—上林苑遺址(今西安西南魚化寨北石橋一帶)中,挖出和拾得兩枚形似馬蹄,重達一斤左右的馬蹄金)。

 名馬出西域,護衛“絲路”需要大量騎兵。因而異國名馬、邊陲和中原駿馬均在甘肅河西繁殖生息。這些名馬中,當然也包括被稱為各種天馬的名馬。因為天馬曾與古代甘肅人民在生活、安危發生過密切關係,因而河西出土文物中,有不少與天馬有關的象。一九七七年發掘的酒泉城西北丁家閘五號涼墓的壁畫中,就繪有紅鬃赤尾、飛騰于群山之上的天馬。這匹馬昂首上馳,周圍是噴薄翻卷的雲彩,顯得搏擊風雲、氣勢磅。這幅天馬圖正符合天馬歌中的“浮雲,是馳”(天馬上躡浮雲,然而馳)的意境。一九六九年武威雷台一座東漢張姓將軍墓中,出土了一套鑄造精致的武裝銅車馬出行儀仗俑,包括俑四十五個、車十四輛、馬三十九匹、牛一頭。其中有一匹三足騰空、一足踏飛鳥的罕見銅馬,這就是聞名世界的珍品—銅奔馬。值得注意的是,這匹銅奔馬與酒泉丁家閘五號墓所繪天馬氣勢十分相象,都是噴鼻、翹尾、舉足騰空作飛騰狀。前者騰飛在群山上空:後者足踏飛鳥,鳥眼似鷹,展翅回首,其動作概念都是“在天空飛”。這正是“天馬行空”的形象。雷台銅奔馬,似應為銅天馬,該馬是天馬的藝術造型。這件藝術品之所以精巧卓絕,決不是偶然的,可能借鑒了當時許多描述天馬的作品,根據流行的款式加以創造而成。

 甘肅河西走廊古代藝術作品中有天馬形象,是與西域良馬自古就通過這裏輸入內地分不開的。牲畜交流曾是“絲路”交通史上較大的物產交流之一。據史籍記載,自漢太初四年(西元前一0一年)成批得大宛馬起,至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七三三年)的八百三十多年中,僅有史可稽的官方貢贈,中國中央王朝即得大宛、康居(唐代改稱拔汗那、康國)良馬一萬多匹,民間交流還難以數計。漢代曾得數千匹,唐武德中(西元六一八至六二六年),康國一次就獻良馬四千多匹。名馬累進中國,加之皇帝喜好寶馬雕弓,不遺餘力加以宣揚,就使天馬成為就象今天熊貓那樣著名的動物。反映到繪畫,雕刻以及其他藝術品中,風靡於西北歷史和人民之中,就不足為怪。天馬的藝術形象,似乎不限於甘肅省有。我國漢畫像石和漢墓壁畫中多見此類馬。相信今後還會有類似發現。武威雷台東漢墓出土的出行儀仗銅車馬俑中有一匹天馬,說明兩漢曾將一些被稱為天馬的名馬,分賜給一些功勳卓著的人(也有可能作為藝術品存於墓中)。這種現象表明這種馬的珍貴和墓主人的非凡身份。從墓主人的儀仗看,是封秩二千石的將軍,按《後當書·百官志》記載,其地位相當郡太守。當時駐守武威的武將中,只有護羌校尉(以曾任太守以上的經歷的官員或名將充任)才有此封秩。東漢順帝建康元年(西元一四四年),漢陽(天水)太守張貢曾充第二十一任護羌校尉,桓帝永壽元年(西元一五五年)卒于任,未識是否與此有關。

 

上一篇:永远的黑骑士下一篇:第一次骑马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