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地方马种处境尴尬,现上传一篇我们陕西宁强矮马保种工作的文章,大家有兴趣

[复制链接]
蝈蝈 发表于 2008-9-28 21:36:0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3544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陕西宁强矮马属于中国地方畜品种的地方马种(现已被列入国家濒危物种名录),主要分布在四川及陕西的嘉陵江及汉水流域,宁强马的中心产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陕、甘、川省交界的宁强县境内。主要分布在嘉陵江流域的曾家河、巨亭、苍社、太阳岭、巩家河、燕子砭、安乐河、青木川等乡镇的狭长地带

宁强原名“宁羌”。系卫、洲旧称,为氐羌据地。位于川、甘、陕三省交汇处,自古以来,就为兵家之要地。古代的宁强,聚居着氏羌等民族,《汉中府志》记有,宁强乃“白马氐之东境也”。春秋战国以前的古羌人,青海游牧地南下,即从中心游牧地的青海赐支河、黄河、湟水地区西移,东迁南下,羌人南下进入中国的西南地区之前,首先进入宁强,并成为会操先进农耕之氐人。宁强县的“强”就来源于羌族的“羌”这个音,宁强县至今还有羌族的村寨,保留着古老而独特的民族传统。

现在的宁强马为春秋战国以前古羌人进入宁强时遗留下来的马种,古羌人,白马氐者,武帝元鼎六年,开分广汉西部,合为武都。土地险峻,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 …,可以看出汉时的宁强马就已经很有名了,古羌人和马有着特殊的关系。几千年来,这个古羌人带来的古老马种,经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宁强马这个地方品种。宁强县志还记载有“清雍正以前,阳平关和宁强营配备军马一百八十四匹”。清嘉庆时,黄坝驿、柏林驿、宽川驿三个驿站,每站养“原额马四十三匹,马夫二十一名半”等记载。解放前,国民党统治时期曾在此设军马采运所,常年圈存马二百匹以上。由于军事、交通运输及农业生产的需要,当地的养马业始终不断。数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宁强马已是中国地方马种中极为珍稀的品种。

在1980年,时任西北农业大学的畜牧系专家候文通教授,通过原西北农业大学的学生在宁强县做畜种普查过程中反馈得到的信息,了解到宁强县很有可能存在体高106厘米以下的矮马,作为马业专家的候教授对此十分敏感和重视,亲自带学生数次赴宁强考察。1988年,侯文通教授并同农科院畜牧所原全国马匹良种委员会矮马登记会会长的王铁权先生一起再次深入县境进行考察研究,经历史学考证和遗传学检测,提出了中国矮马由古羌人南迁带来古羌马在各地选择形成的新假说,并证实了宁强矮马来自于这一古老原种,确定和命名了宁强矮马。由于此次发现成果, 1989年陕西省农业厅开始立项,拔付专款保护,并于1990年在燕子砭镇寨子沟建立了矮马保种核心群,2003年5月在宁强县良种场建立了陕西省宁强矮马保种场。

宁强矮马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矮马品种,而且对研究我国矮马的形成生态、地缘分布、历史演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宁强矮马的发现,使中国大陆最北端的矮马分布地区北移到了秦岭南麓的陕西汉中市宁强县,重新确定了我国矮马马种的分布区域,并为人类学学家研究古代民族迁移史和羌族历史与世代的迁移分布找到了最直接的活证据。

一、宁强矮马产地简介

1、地势海拔与经纬度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角,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是一个南北交汇,襟陇带蜀的低中山区县。宁强县境海拔640~1680米范围内,平均海拔1096米,相对高差1583.7米,县境介于东经10520′10〞~10635′18〞,北纬3237′06〞~3312′42〞之间,东西长101.65公里,南北宽65.325公里,总面积3282.73平方公里,共辖26个乡镇。宁强马产区在宁强县五顶关以北,海拔在800~1400米范围的地方,群峰叠障,沟壑纵横,河网密布,地形复杂,山高沟深,境内地形多样,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水草丰茂,环境闭锁,从而为宁强马的孕育和繁衍构成了理想的生态环境。

2、气候条件

宁强县为北亚热带北缘的山地暧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特点为冬长夏短,春居中,秋偏短。全县年平均气温12.9。C,各地年平均气温8.5~14.1度之间,平均最高17.8度,最低9.1度,最冷月平均气温1.5度,最热月23.6度,日差较小;年≧0度积温4375.8度,≧10积温989.5度。极端最低气温-11.6度,极端最高气温37.0度。年平均相对湿度78%;无霜期247天,平均初霜期日11月中旬,终霜日在3月中旬。年总降水量1121.1毫米,日数153天,雨季在5~10月,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到9月;全县降雨量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具有雨多、温润、温和、日照短的气候特点。年平均风速1.2M/S,全年盛行西南和东北风。

3、水源及土质

宁强县属长江流域,境内河流分属嘉陵江、汉江两大水系。东北部为汉江水系,南和西北为嘉陵江水系,河网密度为1.4公里,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56条。嘉陵江自略阳县的何家坡流进宁强县,由北向南入川,在县境内流域面积2225.2平方公里。全年平均自产泾流量17.362亿立米,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为53.74万立米。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年内分配不均。宁强土质山区为黄棕壤土、黄褐土;坡脚和河滩为冲击性土壤。

4、土地利用情况,耕地及草地面积;

宁强县地处秦岭南坡,为巴山北坡的低中山区县。全县有谷坝、低山、中山等复杂多种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特点是:林地面积大,耕地面积小;牧草地质差,利用面积小。全县有耕地面积44万亩,天然草场面积176万亩,可开发利用面积167万亩,年产草量102.646万吨,牧草地8.8万余亩,草场土壤以山地黄棕壤、黄褐土为主,上层土厚50~80㎝,腐植酸10~15㎝。草场类型有山地的禾本科豆科型,禾本科沙草型,杂草科本科型,丘陵禾本科菊科杂草型。放牧的主要形式是靠疏松林,疏灌草坡组成的林草兼用草山、草坡,而零星分布的大草场多在海拔1200米以上,距村庄很远,牲畜无法利用,马匹放牧以农林隙场为主。

5、农作物、饲料作物种类及生产情况;

宁强县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洋芋、红薯、大豆、豌豆、巴山豆、小豆、芥麦等,年总产量10万吨。其饲料资源主要由农作物籽实、薯类、粮油加工付产品、玉米杆、玉米包壳、豆类秕壳、夹、糠、叶、麦糠、稻草、秕谷、青干草和青绿饲料(瓜类叶蔓、青玉米、野生饲草、人工牧草等)年产量共计29.99万吨。(折干),干粗饲料可利用6万吨。马匹补料以玉米为主,冬季贮备利用豆类夹、秕壳等粗饲料供使役时补充饲草和添加夜草。

6、近10年来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近年来,全县县域的气温有变暖趁势,极端最高气温增加0.8度,而极端最低气温降低1.3度,降雪逐年减少,县北(产区)降雨量少于县南。随着退耕还林的实施和林业法规的健全,林草复盖率有所增加,自然植被呈增长趁势,为宁强土壤形成创造了特定的生物小循环气候条件。茶、畜、药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使植被资源丰富多彩。农林隙地草场面积不断增加,人工草地主要以白三叶为主,十余年来,全县累计种植牧草万余亩,有利的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8 21:36:42编辑过]
h4v6sY

已有(2)人评论

跳转到指定楼层

400

主题

1522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5418

版主勋章小马勋章

SLIK 发表于 2008-10-11 20:51:00

谈及马匹,人们往往要和匈奴、西羌、蒙古这些游牧民族联系起来。

但宁强这个地方,其实离四川很近,汶川地震后,一次较大的余震就发生在宁强,感觉这种矮马可能是西南马-川马系统,而不是西羌遗留的马。

再说氐羌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史记中分的很清楚(前者在西南夷列传、后者在西羌列传),一直到南北朝时期,都是泾渭分明,“羌人南下进入中国的西南地区之前……成为会操先进农耕之氐人”之说绝不可信。

“中国宁强矮马由古羌人南迁带来古羌马在各地选择形成的新假说”也值得商榷,原因有四:

1、没有羌人,宁强地面原来就没有马吗?宁强是黔本无驴的地方吗?宁强本无马是这种假说的必要条件。

2、一般“羌人南迁”指的是羌人从青海东南部、甘肃西南部的原始居住中心向四川、云贵的迁徙。宁强假说应是东迁。

3、羌人的马匹并不是矮马、而是与秦马接近的马。

4、假说年代追溯的太久远,记载都是凤毛麟角,即使有记载也是对畜牧外行的古代史学家写的,再让对史学外行的现代畜牧专家重新解读一遍,恐怕偏差不少。

     从地域经济的联系看,宁强是川陕孔道,与四川经济联系多,往来马匹肯定多是川马,当地又是山区,适用矮马。这就是宁强马产生与生存的自然地理基础和社会经济条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1 21:03:51编辑过]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355

回帖

2226

积分

版主

积分
2226
蝈蝈 发表于 2008-10-13 14:52:00

难得今天下午老板给放假,上网。首先谢谢楼上SLIK对宁强矮马的关注。对于所提出的问题,自己很受启发。您对宁强马的认识挺正确的。呵呵,正如您所言,宁强马就是属于西南马系统,在此后的几帖中有清楚的表述“(2、体型外貌和体尺:宁强马属西南马种、川马类型,…………)。”

楼上提出“但宁强这个地方,其实离四川很近,汶川地震后,一次较大的余震就发生在宁强,感觉这种矮马可能是西南马-川马系统,而不是西羌遗留的马。再说氐羌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史记中分的很清楚(前者在西南夷列传、后者在西羌列传),一直到南北朝时期,都是泾渭分明,“羌人南下进入中国的西南地区之前……成为会操先进农耕之氐人”之说绝不可信。”

解释:①宁强县直接与四川接壤,楼上说得很对。

②广义的羌人,主要由“戎、氐、羌三大部分组成。羌族是中国最古老不断迁徙民族群体,他们分布广泛,以牧羊为生,最早活动于甘青之交的黄河上游及渭水上游一带。古羌人迁徙,其中一支顺渭水,进入陕西走蜀道翻秦岭和大巴山入西南地区。现在在甘陕川交界处留下的羌人,生活主要以农耕为主,游猎为辅。

③本文未曾出现过“西羌”两字,只提出过“氏羌”两个字。氏羌:为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氐族与羌族的并称。都居住在今西北一带。氐与羌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氐、羌民族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商代就已屡见于史册。《诗经 商颂 玄鸟》有“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诗句。《竹书纪书》也有“成汤九年,氐羌来贡。武丁三十四年,氐羌来宾”的记载。

很感谢楼上提出4点问题,探讨一下:

回复1:宁强县在宁强马出现前是否有更早的原生土种马,自己被这个问题问住了,考古学家至今在上述地区没有更古老的马种遗骸发现,自己对此问题没有根据回答不出来,抱歉。

回复2:对第2个问题,在文章中已经写道“春秋战国以前的古羌人,青海游牧地南下,即从中心游牧地的青海赐支河、黄河、湟水地区西移,东迁南下,羌人南下进入中国的西南地区之前,首先进入宁强,并成为会操先进农耕之氐人。宁强县的“强”就来源于羌族的“羌”这个音,宁强县至今还有羌族的村寨,保留着古老而独特的民族传统。” 因为对此线路方向交代的比较清楚,对此不再探讨。(解释:文中的“东迁南下”是由好几条古道线路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东迁进入陕西后向南通往四川的古蜀道,现今的宁强马主产区就呈带状分布在这条古道上。)

回复3:楼上认为的“羌人的马匹并不是矮马、而是与秦马接近的马。”对此自己无法回答。

回复4:楼上说“假说年代追溯的太久远,记载都是凤毛麟角,即使有记载也是对畜牧外行的古代史学家写的,再让对史学外行的现代畜牧专家重新解读一遍,恐怕偏差不少。”

正如楼上所言,其实这里面的确是有一些我们无法了解到的偏差。解释一下:此假说提出的根据是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各民族迁徙史并根据现在各民族的渊源历史,并通过对宁强马遗传基因测定对比其它马种等手段得出来的。自己了解到的地方马种品种调查工作,不光要深入高原牧场、大漠戈壁调查分析,采血检测,从现场辛苦采集回第一手资料,这仅仅是外围工作。还有大量的室内工作和论证,就是通过大量研究各民族的迁徙史(包括人类学、各民族史学等等)并进行严密的历史学考证,借此才有可能得出所调查品种比较可靠的渊源历史。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畜牧品种资源的渊源是与人类历史活动密不可分” 的真切含义。

最后,楼上所提出的地域经济联系等观点,自己也很赞同。非常感谢楼上提出的观点,希望今后可以和SLIK多学习交流啊。

楼上SLIK,呵呵。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