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基本騎乘姿勢
% M* r" O( D1 {騎乘姿勢教育,是整個馬術教育訓練中,為最重要階段。因人與馬生理構造不同、馬匹調教程度有別,以及裝備之應用等,均有密切關係,故對人馬騎乘姿勢之配合,更應重視。
, |# O8 b( _, e% H6 O( f$ |# ~# Y
x$ V# [ C% `* i( p) E姿勢教育訓練之順序,通常由中而下,再於上部逐部要求,因姿勢為整個騎坐之樞紐,必須先要求其方式正確為根基,次求腳扶助正確,因腳的扶助,直接牽連騎坐之位置,再來便要求上體部位之自然放鬆,若中下部均已穩固平衡,對於整體之騎乘姿勢便可掌握自如。各部標準分列於下:2 g5 N' N/ b+ F; G; `, B& {
中部 (腰至膝)以兩坐骨及縫際為基礎。騎坐於鞍上,兩膝低而平正,內側面確實附著於鞍。
: k2 r* C% S/ w1 |下部 (膝至踵)兩腳自然下垂,小腿內側附著鞍及馬體,雙足保持自然垂直方向,直到足尖之內側,腳踵低下,腳尖稍向上。 4 B0 A/ `2 T1 t( |
上部 (頭至腰)上身保持正直,腰自然前張,兩上臂微與體接,下臂與拳平置於小腹前,其拳與小臂約為一直線,頭宜正直,兩眼平視。
2 p7 Q* G0 o3 c9 q
4 D# c9 K' _: x5 Z O3 O乘馬姿勢各部位置法6 }8 g3 f5 P0 L b6 X
騎坐平衡法 位置: 以坐骨及縫際二者為基礎,形成三點平衡姿勢,不可稍有偏倚,再以此三點與兩膝內側形成大三點,以正視其位置形成騎坐之勢。
! o+ \. M# u, x5 C注意〉 1.腰須自然前張挺直,使得縫際貼實於鞍部。
- i( N6 {1 T" G8 i2.兩膝不妨礙兩坐骨及縫際之位置。
* b1 o. p0 |( p- T3.兩股宜低而伸張,自然附著於鞍,兩股低伸向內,才能運用附著力量,以增強騎坐之穩固。5 e) t0 l7 m+ N9 H
足之位置法 位置: 由膝以下,兩小腿自然下垂,其內側附著於鞍,腳須保持自然方向,膝之垂直線直達於足尖之內側,後踵低下,腳尖自然向上。 7 w6 q0 W8 _4 I$ C# x; i% N3 o
〈注意〉 1.腿須穩定不得動搖,或過前過後。 - I) M+ _2 r, ]7 }
2.兩腿方向及位置,宜正規自然,在姿勢教育中,切忌兩腳抱馬肚之弊。
$ _9 I4 n* j9 B$ Y8 j( z3.踵保持低下,使小腿筋腱伸張,以規正腳之動搖。
; o" b6 v) T3 e9 P小腹位置法 位置: 腰部須保持直且自然、騎乘時儘量以柔和的方式前張。 3 \7 j a2 a" ?- i0 N, R8 r
注意〉 1.不得彎腰駝背,影響騎坐之正確姿勢,及減低馬的前進勢力。
+ b7 e$ n) Y7 `+ D: N! o, k% ~3 ` 2.不可過度用力前挺,易使腰及上體僵直,而失去柔和運動,在行進間,須保持彈性,與馬保持一致的運動節奏。
/ D1 D1 y. x. E5 [9 {0 X! n % e" i5 a( m0 |" w# J1 n1 Y. t
不良的騎乘姿勢圖. 1. 過於凹陷的腰。 2. 騎座過於往後,圓的腰或圓而沒有腰窩的形成。 3. 胸部過於前傾,腳位置過於往前。 4. 肩部過於後傾。 5. 騎座過,後雖腰直,但背彎。 騎乘基本概念. 騎馬是一項講求柔軟度的運動,以最自然的人體姿勢,平坐於馬背上,以和諧、愉悅的心情,輕貼接觸於鞍,絕不能用手腿部施以蠻力來夾、抱、握等動作。並保持耳朵、臗骨、腳後跟成一直線。/ W6 S" D6 q1 r7 R* ?, L
" e- \5 Y) `! q7 r, S 馬匹的步度種類
! v2 A, K8 V( U& w* l: q; T一般馬的步度可分為:慢步、快步、跑步三種。
z. C/ K+ u5 J# w5 Q' Q. {. |
( Z$ n* `, i, \; J- V8 J1 i慢步 為馬步中速度最慢的步法,運步的次序是右前肢、左後肢、左前肢、右後肢,步調有規律,因動搖小而疲勞少,這樣的步伐最適宜馬作休息或調整呼吸以保持鎮靜。 ( f; {6 f3 `/ m8 g$ X
快步 快步是斜對角的前後肢同時離地,步調富有節奏前進氣勢,步伐輕快活潑較不感疲勞,適於長時間的運動,為平常練習最適當的步伐。
# v3 k% ]6 ?2 } D V4 L# m- c跑步 跑步分為右跑步、左跑步。跑步時馬體的重心左、右傾斜移動,所以直線跑步較困難,且步伐幅度很大的振動運動容易疲勞。另外要做迴轉動作時,方向需與馬體的重心方向一致,才能順利迴轉,否則會亂了平衡及迴轉困難。
! Y3 B( Q$ x' g- y% t) k! \; L
h4v6s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