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马背法庭”路难行 今日“车载法庭”变通途

[复制链接]
冷蹄无疆 发表于 2016-7-15 15:41:15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778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广袤的肃北县大草原,飞驰着一辆蓝白相间,带有LED显示屏,印有国徽的法院巡回车格外引人注目,这是甘肃省法院为包括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在内的全省少数民族、边远县区统一配发巡回审理车。肃北县法院充分利用巡回车配置齐全,外观标识鲜明,机动灵活的优势,立足于牧区这一载体,将多年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现代化的法制理念相融合, 面对面的开展审判工作、心与心普及法律、点对点法律援助、实打实调解矛盾。其宣传法律、弘扬正义、彰显公平、服务牧民的特殊功能,被当地牧民亲切的称为“车载法庭”。“车载法庭”进草原、入牧区、到毡房,成为千里牧区上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赋予了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更深刻的内涵。据了解,“车载法庭”于今年3月初开始巡回受理案件,三个多月时间里,行程已达6万公里,成功调解多起财产和侵权民事纠纷。

    “车载法庭”是“百宝囊” 圆了牧民的普法梦

  畜群流向那里,普法宣传就宣讲到那里,牧民的毡房搬到哪里,普法宣传活动就开展到那里。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就是“车载法庭”所带来的效应,这一效应,破解了地域环境给法院工作带来的限制,为牧民群众普法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既要开展案件审理工作和普及法律知识,还要为群众调解纠纷,是目前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牧区特殊的地域条件赋予“车载法庭”更为深刻的内涵。在牧区,春夏两季的草场划界,牧群承包的扯皮推诿和家庭纠纷时最常见的民事矛盾,巡回车每到一个居民点,法院的工作人员总会在审理工作的的间隙和牧民们拉拉家常、聊聊畜群,通过沟通,深入了解矛盾纠纷的苗头。今年3月在盐池湾乡开展审理工作时,了解到一些牧民因为畜群饮水问题产生了不和谐的现象,法院工作人员立即把相关人员召集在一起,通过讲解法律让牧民准确的知道在畜群饮水中该怎样正确的处理。

  在草原上将牧民集中起来开展法制教育不仅难度大,而且费时费力,时间长了,还会耽误牧区群众的正常劳作。为了帮助牧业一线的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让他们懂法、知法、守法、用法,肃北县法院依托“车载法庭”这一特殊载体,向牧民发放《草原法》、《法律服务指南》、《法律宣传报》、《民商事案件诉讼指南》、《当事人权利义务须知》、《诉讼风险提示》、《诉讼诚信提示》等宣传资料,利用其易于流动宣教的特点,把“车载法庭”变成了为牧民穿针引线的“信息袋”、“百宝囊”,在不同的活动节点特别是全县各乡镇举办民族传统节日那达慕为契机,把法律和相关政策带进草原人家,走进牧区深处。针对一些少数民族牧民群众不识汉字,肃北县法院的法官还通过“车载法庭”将普法教材带到各个居民点采取法律咨询、现场答疑、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为牧区群众提供了有效的普法学习保障。进一步提升了牧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维护了牧民群众合法权益。6月7日,“车载法庭”既不开庭审理,也不是传达文书,而是载着几百本各种法律宣传资料,到党城湾镇巴音社区进行普法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法官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在小区门口挂起了法律宣传条幅,向过往群众发放法院诉讼指南、举证须知等法律宣传手册,并在小区内设立咨询台接受居民的法律咨询。法官们对居民咨询的婚姻、继承、房屋租赁、借贷、损害赔偿等相关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对相关的诉讼程序为居民进行指导。在活动现场引人注目的不仅仅是“车载法庭”,还有法官真诚的工作态度。目前,牧民逐水草而居,“车载法庭”随牧场而动”的一个个真实场景,是肃北县基层政法工作的生动实践的写照。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充满时代气息的“车载法庭”越来越为牧民所接受认可。肃北县法院院长桑吉说:“车载法庭让偏远地区的群众有机会看到巡回审判的庄重性和严肃性,让他们意识到有问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这就是最好的普法效果。”“巡回法庭”每开到一处,总会吸引当地各族农牧民前来旁听、咨询。法官们还会利用这个机会向当地农牧民宣讲法律、法规及进行民族团结教育,遇到矛盾纠纷,他们会马上调解,“车载法庭”普法工作与农牧民互动的形式极大的提高了牧区群众的整体素质和维权能力,使牧民对法律知识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形成了普法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的普法教育网络。截止目前,就在牧区进行法制宣传200人次,为牧民解决咨询问题达到50人次。在“车载法庭”的熏陶下,肃北县草原上的牧民们,法制观念越来越强,知识面越来越广,生活越开越和谐,“车载法庭”所到之处,普法之风热情洋溢,牧区群众欢歌笑语。

    “车载法庭”是“直通车”给草原的一个承诺

  3月25日,到距肃北县城120多公里的盐池湾乡一起困扰牧民图布那仁多年的离婚案随着一声法槌的敲响,终于在“车载法庭”上开庭审理了。只见法官端坐审判席,书记员认真记录,双方当事人分坐车内条桌的两侧,整个庭审过程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由于涉案的当事人系当地牧民,不熟悉汉语,随行的双语法官全程使用蒙语主持庭审,宣讲法律,经过法官耐心细致的调解,原告同意撤诉,与被告重归于好,审判员随即在审判车上制作民事裁定,加盖印章,伴随着这份蒙语文书的打印交付,“车载法庭”的首次审判工作圆满划上句号。自此,肃北告别“马背”法庭、“露天”法庭,步入“车载法庭”新时代。

  牧区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日提高,牧民的生活条件、生产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牧区的侵权、财产、离婚等民商事纠纷及刑事案件发案率逐年上升,法官们扛着国徽、带着家什到老百姓院坝里、田间地头审案。这种审判桌椅都是临时拼凑,材料也以人抄手写为主,形式欠规范,形象不严肃,效率也比较低下的传统巡回审判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牧区群众对司法的需求,今年2月甘肃省高院为全省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法院配发的专用巡回审判车,该车配有固化可升降电脑、打印设备及影音采集系统,相当于一个集立案、调解、送达、庭审同步录像功能于一身的智能化“流动法庭”。在帮助法院开展巡回审判、法律宣传、执行指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地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南北两侧,县域分南山和北山两个不相连的区域,牧区面积辽阔,不仅人烟稀少,而且居住非常分散。一户牧民到另一户牧民之间,开车至少都需要半天时间,走一两天也是常事“车载法庭”投入使用后,受理和审理案件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通过“门诊式”接待将当事人导入正常诉求渠道,让立案、导诉、接访、送达诉讼材料等全部工作一条龙作业,让群众在首道环节第一时间将矛盾纠纷化解,有效地缩短了办案的时间,原来需要三四天才能审结的案件,现在当天就能审判完毕。“车载法庭”这一特殊的便民窗口,还兼具诉讼引导审查、调解咨询、材料收转、司法救助、判后答疑以及信访接待等多项功能,为当事人诉讼提供便捷服务。

  5月30日在离县城30公里处的牧民琪某家,一场特殊的庭审正式开庭。5月是牧民最繁忙时节,双方当事人均为长期生活在牧区,不方便及时参与案件的审理。因此双语法官额尔登图等一行决定利用巡回法庭车去本案当事人所在的牧区审理。由于牧民不通汉语,审理全程以蒙古语来答辩,并用蒙古语解释法律关系、判决书内容、交代诉讼权利义务等相关法律问题使当事人易懂也为办案人员省事。蒙语诉讼除了给当地的蒙古族群众带来便利,也大大提高了法院工作的办事效率。经本庭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尽到原告的诉讼请求。当事人琪某说:“牧民要是用汉语说,你说三个字我可能听懂一个字,另外两个字就听不懂了,但是法院的法官用蒙语和他们沟通,他们就全能理解了,知道说什么了,法庭开到了家门口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记者感言:在这片土地上,每一片草场,每一座山峰,每一个戈壁,都见证着“车载法庭”带给牧民的方便和对法律的忠诚。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构建权责明晰的社会治理规则体系,善于运用法治方式使社会治理难题在执法司法环节加以解决,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背景下。“车载法庭”是民情民意的晴雨表,是服务牧民的直通车,在维护牧区社会稳定发挥特殊的作用,肃北县法院“车载法庭”的高效率使用,多功能的作用,在千里草原上每一个角落里延伸了平安建设的触角,构成了草原牧区全方位、立体化、动态化政法工作主阵地。

来源: 甘肃长安网




升级改版,活力非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