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鄂尔多斯民运会中的马元素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鄂尔多斯第十届民运会·会徽

2782332329.jpg

以阿拉伯数字“10”与飞奔的骏马形象相结合为造型基础,突出了本届运动会的届次和举办地特色。会徽整体造型体现了蒙古族男儿三艺——骑马、射箭和摔跤。“1”字部分的马头造型,灵感来自速度赛马;“0”字部分由弯弓和搏克手颈上的“江嘎”组成,整体颜色由代表天空的蓝色、代表祥云的红色、代表草原的绿色和代表大地的黄色构成。此外,“0”和英文字母“O”形状相近,“O”为鄂尔多斯英文(“Ordos”)的第一个字母,形态为圆形,预示着运动会在鄂尔多斯圆满成功,突出了“相聚内蒙古·共圆中国梦”这一主题。





鄂尔多斯第十届民运会·吉祥物




吉祥物.jpg


吉祥物“阿吉内”的造型是一匹小白马。“阿吉内”是蒙古语,汉语意为骏马。蒙古族是马背民族,在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比赛中,跑的最快、最有耐力、能赢得最终胜利的蒙古马被称为“阿吉内”。白马在蒙古族人民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它代表着纯洁、神圣、好运与吉祥。吉祥物“阿吉内”小白马以拟人化的卡通造型设计制作而成,形象新颖、时尚可爱,它身着艳丽的传统摔跤服饰,憨态可掬,喜迎八方宾客相聚内蒙古大草原,共享大团结、大联欢的民族体育盛会。





鄂尔多斯第十届民运会·宣传画


搜狗截图15年08月14日1406_1.png

搜狗截图15年08月14日1407_2.png








鄂尔多斯第十届民运会·运动项目

板鞋竞速.jpg



  板鞋本是广西民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生活用具,即用两块木板制成的木板拖鞋,称之为“板鞋”,通常称“木屐”。
  板鞋竞技是一项集群众性、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同时也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健身娱乐活动。其主要特点是运动时步调一致,行走灵活,协调自然,民间传统的三人板鞋竞技内容包括集体舞、板鞋秧歌舞、板鞋拳术等;同时三人板鞋的技巧性也比较强,如板鞋竞赛、板鞋抢粽粑、板鞋戏水、板鞋抢水球、板鞋抛绣球、板鞋踩气球等,所有的运动都需要比赛者的齐心协力和默契配合。2007年,三人板鞋运动正式成为了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并根据比赛的特点定名为板鞋竞速。




蹴球.jpg

你可能在古装片中看到过“古代的足球”----蹴鞠,但是,你知道什么是蹴球吗?其实,蹴球起源于清代的“踢石球”,是我国古代蹴鞠运动的一种形式,在满、蒙、回等民族中较为流行。

蹴鞠原有二十五法,踢石球只是其中一法而已。关于踢石球,在古典小说《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有过这样的描写:“培铭往东边二门前来,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 这里写的踢球,就是踢石球。末代皇帝溥仪的四弟溥任,从小在醇亲王府中生活,他曾见到过太监踢石球,踢的方法是先用脚尖踩住球,然后用力向前踹,以击中对方为胜,可见,踢石球均是用脚底“踹”球,不是我们看到的类似足球运动的踢球,这种独特的用脚底蹴球的方式和动作极具趣味性和观赏性。



独竹漂.jpg

独竹漂俗称“划竹竿”,表演者站在一根楠竹上,以小竹竿当桨,在水上划行,颇有“一苇渡江”之感,被誉为“中华一绝”。

独竹漂发源于赤水流域,是黔北独特的一项民间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贵州山高沟深,交通不便,但是赤水流域楠竹生长茂盛,竹子便成为了赤水两岸先民的水上交通工具,当地居民为了方便出行和外出赶集,常常顺手在河边砍下竹子,划着竹子漂流而下。楠木是建筑宫殿的上好木材,秦汉以来,朝廷在贵州地区采办珍贵的楠木,水运是当地运送木材的重要方式,因为水中抱着木材,无法掌握方向,因此送木人会坐在木头上漂流,有的甚至直接站在木头上漂流,加之放排过程中,时有木头漂散在河面上,为了追逐飘散的木材,当地居民练就了划独木的技能,被叫做“独木漂”,后来因为当地楠竹在水中的浮力更好,因此有了现在的“独竹漂”。

独竹漂第一次作为民族体育项目是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并且获得表演一等奖。在2011年的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独竹漂第一次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


高脚竞速.jpg

高脚竞速原名为“高脚马”,也叫“骑竹马”,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东等省,原本是土家族、苗族人在地面积水的雨季代步、涉水过浅河的工具,也是京族用来在海边涉水捞虾捞鱼的工具。后来人们把踩高脚马发展为高脚竞速,成为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龙舟.jpg

龙舟是一项在民间广泛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项集诸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壮、苗、傣、白、土等诸多南方少数民族均有节日赛龙舟的风俗。




马术.jpg

  “马术”也叫做“骑术”,在中国古代又称为“御”,为六艺之一。中国最早发明骑术的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古代中原地区调教马匹和驾驭马车在商、周时期也已经出现。
  在1986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马术首次被列为比赛项目,包括速度赛马、走马、跑马射击、跑马射箭、跑马拾哈达等项目。按照比赛规定,比赛用马必须是在中国出生的非英纯血马和非阿拉伯马。

民族健身操.jpg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并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中新增加了民族健身操,这一项目也成为了本届民族运动会的一个新的亮点。

关于为什么要推出民族健身操,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武翠英曾在接收采访时说过:“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向全国推广民族健身操(竞赛版),也是受到了广场舞的启发。主要是想借助民族健身操,力求融科学性和娱乐性为一体,利用朝气蓬勃的形式,将传统民族文化传递出去。”



民族式摔跤.jpg

摔跤运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就产生了摔跤的雏形——角力。据考证,我国在黄帝时期就有了摔跤运动,摔跤在我国古代叫“角抵”,又名“角力”,后来称“相扑”,近代才叫“摔跤”。

民族式摔跤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自1953年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摔跤就成为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是元老级的竞赛项目。民族式摔跤包括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满族、回族式摔跤)以及希日木(朝鲜族摔跤)六个跤种。



木球.jpg
  木球是回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宁夏是木球运动的发源地,宁夏民间的木球游戏又称“打毛球”,毛球不是木制球体,而是羊毛制作的“毛旦球”。相传“打毛球”是放羊娃们在荒滩野地上开展的娱乐活动,用手中的鞭杆木棒争相击打“毛旦球”,也称为“打毛球”。“打毛球”是一种刺激性强,对抗激烈的运动,是在身体的相互冲撞,手挥木棒的抢夺搏击中取乐,牧羊儿童借此消耗剩余的体力和精力,排遣放牧生活的无聊。

秋千.jpg
  很多人都玩过秋千,对于秋千并不陌生,但如果告诉你秋千也可以参与竞技,是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的一个参赛项目,或许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不仅如此,这个项目也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唯一只限女子参加的比赛。

  秋千比赛分为高度和触铃两项,高度比赛是以在规定的试荡次数内荡达的最高点计算成绩,触铃比赛是在规定的高度和时间内,以运动员触铃的次数计算成绩。秋千于1986年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少数民族武术.jpg

中国武术在国际上被称作“功夫”,是由踢、打、摔、拿、击、刺等构成的攻防格斗技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组成套路和对抗两种方式。武术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被视为中华文化之精粹,又称国粹。

我国少数民族武术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狩猎或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少数民族先民们最初习武是为了对抗凶猛的野兽,以求得自保,后来武术又成为了一种军事技能,现在的少数民族武术已经集健身活动以及表演技艺功能于一体。

1991年,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武术首次被列为竞赛项目。在历届民族运动会上,武术项目是参赛运动员最多、争夺最激烈的竞赛项目之一。


射弩.jpg

多数人对于奥运会中的射击、射箭等项目并不陌生,但却并不清楚什么是射弩。射弩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使用者以苗族居多。射弩运动不仅在苗族人民中十分盛行,僳僳族、苦聪人、黎族人也都有射弩的传统,傈傈族还有“拉不开弓的就不算男人!”的谚语。

射弩已经逐渐成为了云南、贵州、海南、湖南、广西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项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活动。

随着射弩运动的发展,射弩比赛中出现了用金属制成的弩,也就是现在的民族标准弩。以前由于比赛规则滞后,民族弩和标准弩的选手混在一起比赛,为了使比赛更加公平,到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时,开始将民族传统弩和民族标准弩分为两个组,分别竞赛。  


陀螺.jpg

陀螺,又叫“打陀螺”、“打老牛”,是青少年较为熟悉的玩具,也是很多人童年的记忆,如今这项古老的运动已经风靡世界,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健身运动。

陀螺形状各异、玩法多样,深受彝、壮、佤、瑶、傣、黎、畲、白、基诺、拉祜等少数民族的喜爱,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泛流传。1995年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打陀螺被列为比赛项目,自此陀螺逐步由民族民间游戏登上了中国民族体育竞技的大舞台,2003年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前更名为陀螺。

民族运动会上的陀螺比赛在平整无碍的地面上进行,由守方先旋放陀螺,再由攻方抛掷自己的陀螺击打守方的陀螺,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者比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旋转的时间更长则得分。这项比赛极具观赏价值,运动员矫健的身姿,优美的动作以及高超的技巧都会让你眼界大开,感受到陀螺比赛的魅力。



押加.jpg

说到拔河,大家并不陌生,但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押加,押加其实是一种趴着拔河的体育项目,就是两名比赛者分别趴在场地两端,二人的脖子上套上同一根长绸布,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拉爬,拉过指定区域者即为胜出。押加在藏族地区最为流行,因此也叫做“藏式拔河”,藏语名为“浪波聂孜”,意为大象的脖子。

藏族人民因为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将大象视为吉祥之物,崇拜大象的力量,加之这项运动拉爬的动作形如大象,因此这项特殊的拔河运动也叫做“大象拔河”。


珍珠球.jpg

珍珠球,原名为“采珍珠“,满语为“尼楚赫”,是满族流传下来的体育项目,由满族先祖采珍珠的劳动演变而来。

满清入主中原后,在东北的乌拉地区设立了乌拉总管衙门,负责向朝廷进贡当地特产,流经乌拉地区松花江中的珍珠粒大、色美、品质好,被称为“东珠”,紫禁城中的皇爷贝勒,格格娘娘都以“东珠”作为装饰或者入药。

“东珠”深受朝廷贵族的喜爱,因此无论大小都要进贡朝廷,也由此带动了当地采珠业的发展。采珠人被称为“牲丁”,领头的采珠人被称为“珠轩达”,每年深秋珠轩达便会带领牲丁在河中采蛤蚌,取珍珠。在采珠的过程中,各珠轩达之间有竞技之意,往往互相之间进行比赛,看谁采的又多又快,珠轩达手下的牲丁为了求快,站在船上将蛤蚌扔到岸上牲丁的筐里,如果配合的好就会加快速度,得到珠轩达的奖赏,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扔蛤蚌的体育活动。之后,这项活动进一步发展演化,满族人民在狩猎、打渔、采珍珠之余,在陆地上会以绣球代替蛤蚌,互相投掷到对方的鱼篓中,为了表示深水采蛤蚌的艰难,他们还设置了“蛤蚌精”的角色来阻挠采集珍珠之人,这样,源于满族人生产生活的“珍珠球”运动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规则和战术,成为了具有民族性的传统体育项目。

珍珠球运动并不像它的名字一样美丽温婉,相反其实是异常激烈的。珍珠球在水区的运动与篮球、手球运动有一定的共性,而在封锁区持拍防守队员又具有足球守门员和排球拦网队员的特点,运动员需要不停的运用加速冲刺、急停、转身、变向变速、突破过人等大强度身体动作来配合全场快节奏的攻防战术,对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耐力、协调柔韧性等都要求极高,也因而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在1991年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珍珠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花炮.jpg

花炮也叫“抢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壮族、仡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项极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相传为诸葛亮当年南征时所创,在湘、鄂、渝、黔等省边境地区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深受这些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因为抢花炮的比赛过程类似大洋彼岸的橄榄球运动,所以这项活动也被称为“中国式橄榄球”。

成为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后,花炮比赛进行了很多改进。在规则上融合了足球、篮球、橄榄球的很多理念和规则,更具时代感,同时在时间和地域上也进行了限制;为了比赛的安全性,第六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对于花炮的发射器上也进行了改进,将火药发射改为了电动发炮器;在花炮的设计上,将刚开始直径为5厘米的小铁箍改为了直径为14厘米的彩色橡胶圆饼,让比赛更具有了公平性和观赏性。



毽球.jpg

  毽球从中国古老的民间踢毽子游戏演变而来,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我国民间踢毽起源于汉代,盛于六朝、隋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南北朝时,嵩山少林寺的祖师跋陀,一次在到洛阳的路上遇到了12岁的慧光,当时的慧光正在天街井栏上反踢着毽子,他连续踢了500下,令周围的观众赞叹不已,跋陀也非常喜欢慧光,于是将他收为了弟子,慧光后来成为了一代佛学大师。

明清时,民间的踢毽活动更为普遍,河北承德更有“踢毽之乡”的美誉。说到清朝的踢毽子活动,你的脑海里大概会出现热播剧《还珠格格》中小燕子在御花园里踢花毽的情景,她身穿美丽的满族宫廷旗袍,灵巧的动作让周围的看客都拍手叫绝。其实,清代妇女的踢毽子活动极为普遍,据史料记载,光绪皇帝的瑾妃就非常喜欢踢毽子。

毽球在花毽的趣味性、观赏性、健身性基础上,增加了对抗性,集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足球的技术为一体,是一种隔网相争的体育项目,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1995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毽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升级改版,活力非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