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什么是经典骑坐姿势?& m( h! l: x2 Q: S
已经有不少帖子、文章、图片向大家展示了经典骑坐的特点,这时大家脑海中出现一个骑手端坐在马鞍上,昂首挺胸,两只脚踩在马镫上,两手握住缰,很威武的感觉。接下来有人脑海继续浮现耳-肩-骨盆-脚后跟保持一线垂直、肘关节-腕关节-马口衔保持弹性一线、两脚尖向内、膝盖向前顶着鞍包,等情景。
% @9 f" F% a" p7 @这样的姿势就算是经典骑坐的姿势了吗?算,但是图片中那个骑手的,还不算是你自己的。' @; _ b2 }' T( E; D
2。经典骑坐姿势的优点:2 M( f4 T9 X, X4 m8 C/ M0 Y
经典骑坐姿势的确威武、优雅,但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这种骑坐方式是种高效的姿势。所谓高效,是指完成这个姿势的肌肉能够让骑手骑在马上时:4 B6 S" P$ I1 H, K- B( ], o
-保持最大程度放松,5 Q: f Z! p5 h+ O ` u6 B# w! J7 y
-保证最大程度平衡,( J( R: `- ^4 T( `; d* Z
-有利于自由、快速起坐,并且最大程度省力,% q$ J1 Q$ \# g" [6 U. ~) ~
-人对马的控制力最大,马对人的影响最小。, `7 t& E G5 @, ~% A0 A% o
3。为什么经典骑坐的姿势有以上优点?应该如何掌握这种高效的姿势? l. |0 E) Q- j: o2 q
- 经典骑坐首先要求骑手要坐正,不能东倒西歪,不能向任何一边偏斜。7 u/ f' h" o7 ~ P3 a \8 F5 [
这是任何状态下保证平衡的静力学基础。首先强调这一点绝不是多余。) o, O0 m: Z* Q+ A0 l$ g
运动中必须保证鞍具不偏斜、脚蹬长度一致、人两边坐骨骑得均匀。如果首先都没有坐正,骑手自身的神经-肌肉系统就要为这种不平衡不断进行纠正、代偿,造成肌肉疲劳,直至失去平衡,这同时也会为马匹带来不适,影响运动成绩。# u; T8 U3 C; _ ?& V$ q
- 骑坐的着力部位和骨盆角度保证骑手的平衡。. V; f1 _7 J$ E. s
这一点是保障骑手平衡的生物力学基础,需要详细说明。2 [$ q$ K$ l5 T3 E i
从下面的贴图大家可以看出,以经典方法骑坐时头-躯干-骨盆的姿态与立正的姿态基本相同,而有别于90°的坐姿,也不同于挺胸撅屁股的“女职员”坐姿。6 b) c' O3 V# _2 L& |+ B
这其中的关键区别就在于骨盆的倾斜度。' |' n; K% [1 E: T$ V+ h% q
采取经典方法骑坐(或立正)时,从颈部开始至腰部的竖脊肌收缩,使脊柱伸展、骨盆前倾,从而使肋弓和髂嵴之间张开的角度增大,腹部伸展,腹壁肌张力增高。这个姿势是保持人体平衡的要诀。
- I9 R; q6 k. Y8 i+ z3 ]) B腹壁肌肉层由双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直肌构成,其中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为人体保持平衡最重要的肌肉,它们的起始点直接或间接附着在肋弓与髂嵴上,其张角增大促使其肌张力相应增高,一旦失衡,神经冲动能够迅速传到中枢从而迅速调整姿态,重新达到平衡。因此骑自行车、走钢丝、平衡木等对平衡要求高的运动员绝不会在比赛中弯腰驼背。
& Z$ M' F1 `2 ~3 w# B此外,在腹部伸展时,与竖脊肌相拮抗的腹直肌是放松的,因此腹直肌强直收缩会被马匹强烈感知,“半减却”的扶助便会有效实施。由此再回顾上图,即使是采取前倾骑坐的骑手,也会采用头肩髋一线,腹部伸展的姿态来保持平衡。' m5 E3 J' r V9 M+ X" i' D
挺胸可以不难领会,但如何得知自己的骨盆前倾是否达标呢?这便需要通过是骑坐着力部位来判断。% Z: T7 g ]! Z9 w4 z
很多人也许常听到“深坐”这个术语,但是可能会疑惑:到底怎样才是坐得深?坐多深才够深?多深就是太深?。。。感觉实在太深了不是吗?其实一点也不深。. a2 p, S, N7 @* S- h7 M& M
还是上边的图,你只要明白正确骑坐时,应该正坐在骨盆最低处--坐骨支(见下图)上,这就叫做“深坐”。(你平时90°坐在沙发上的圆疙瘩叫做坐骨结节。当你用手去摸到的时候,你就正坐在坐骨支上。)而女职员的坐姿显然是“坐得太深”,易造成肌肉疲劳。
" s* ?$ `0 n8 ?( s& V" ~. | 换句话说,当你能够挺胸而且自信地感觉到自己正坐在双侧坐骨支上时,你的竖脊肌自然在收缩状态,腹部肌肉自然保持“剑拔弩张”的姿态。现在你的头-肩-骨盆至少已经在一条垂直线上了。 ; O8 m8 s9 L% Q Q- }7 t4 y- I+ ]
- 脚蹬长度保证的重心稳定,位置还保证快步起坐省时省力
9 x' X P m/ |! Q0 _) o有些人不太重视脚蹬的长度,其实脚蹬长度相当重要。正确的脚蹬长度应满足:7 F5 J0 g/ B. t8 e
A.# U$ Q0 i( K u8 J+ E' D
骑在鞍上、脚跟落入脚蹬内时,膝关节至少应呈屈曲姿态,! c; k* h& `2 n. C0 ]
B.1 P) _; l6 z+ U: Q; j/ o7 W
起立时,人至少能够完全离开鞍背。2 e- ?% t; [0 m. D
虽然脚蹬长度的允许范围比较宽松,但是采用经典方法骑坐时,多数脚蹬高度与骑手深坐时踝关节高度相当。这样,当你在骑行时,双侧下肢可以借助脚蹬保持重心稳定,减小对马匹运动的干扰。
" t. X. g( I! l$ v) `在快步起坐时脚蹬又显得尤为重要。快步起坐通常是初学者在快步时采取的骑坐方式,其要领是在马匹内方后肢和外方前肢腾起时站在脚蹬上,落下时坐回鞍上。其原理在于:马匹内方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收缩产生动力使髋关节伸展、后肢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使其腾起。! _, w: B6 ~# h3 n3 O+ `$ s; T! E$ K
而此时如果脚蹬太长使骑手站不起来,便不能避免冲撞臀大肌收缩,颠簸将带给人以不适感甚至丧失重心,同时对马匹后肢运动产生的削弱作用,强烈影响马匹受衔;如果脚蹬太短,会导致起坐速度过慢、下肢关节拮抗肌疲劳,最终跟不上节奏而丧失平衡,或站起后重心升高减弱对马匹的影响力进而导致平衡丧失。 B8 W# s) ~! a* b
脚蹬的水平位置对于起坐的效率也起到决定性作用。
! n+ k/ K5 c& v正如前文所说,大家的印象是脚跟应与头肩髋几乎处在同一垂直线上。这里就从力学方面解释原因。
6 H3 a, g- N/ L2 M+ G2 m) s- }; [由于深坐的姿态几乎使上半身的重量集中在一条垂直线上,那么起坐的模型就可以简化成“以足跟为支点,股四头肌对抗全身重力使膝关节完成伸屈运动”的杠杆。此时阻力一定(骑手重力),当重心垂线越靠近支点,阻力臂越小,其乘积阻力矩则越小;而动力臂恒定(小腿长度),因此以恒定速率起坐可以节省股四头肌收缩的动力,不会出现站不起来的情况;一旦肌力也恒定,则能够加快收缩速度,起坐便不会拖泥带水。- }0 q9 i6 A. h6 ~ E0 D
因此脚蹬的位置是起坐如何得心应手的窍门所在。此外在站起时上半身稍前倾,不仅可以稳定阻力矩,还能够屈髋从而减小股直肌张力,使其收缩速度加快。
- X, U1 `0 ~2 B, Q- R. }2 ^. G- 下面说三个细节方面的问题。4 \4 q6 ]0 ?# z! |4 ]
A.
/ m- ^# ^7 I- o4 _6 J$ M 骑坐与坐姿推进 s7 R; A7 k6 A$ o/ {
坐姿推进指利用骨盆与鞍的相对运动实现对马前向运动的控制。下图演示了坐姿推进。从中可以看到推进并没有明显的骨盆滚转,不是由“深坐”变为“坐沙发”。
0 `7 k* @/ T8 \" v这其中的奥秘主要是竖脊肌的节律性收缩-舒张完成提-放髋骨,形成骨盆碾压动作,此外伴有少量的髂腰肌和臀大肌被动参与的髋关节小范围屈伸。" f1 W& }/ s1 |
B.
" X( e# J7 h& Z9 [ 脚跟下沉,脚尖向内( X o9 _0 ~. J& G
脚跟下沉,指的是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收缩,使踝关节在脚蹬内保持背屈姿态。其目的有两个:
4 p m3 i9 G) q$ D9 q3 K1。防止套蹬,
' V- ? L% {5 d2。起坐时使踝关节跖屈的小腿后肌群能够更有力地稳固膝关节的位置,防止前述杠杆的效率降低。
; Y: T0 H, W7 [而脚尖向内是指足内旋,它是踝关节背屈的副产物,因为胫骨前肌、拇长伸肌收缩便会使足内旋,因此脚尖向内是脚跟下沉到位与否的标志。
^9 L/ x; m2 GC.手软
: r: B j8 ^: s9 h( l. F: j并不仅是指拉缰的力度柔软,而是指双手控缰的动作必须独立于骑坐以外。这是经典骑坐姿势中最后提到的一个问题,但是它确实是非常重要,而且也非常深奥,以后作为专题独立讨论。- X1 W5 R8 Z. C! w M: |1 B5 o* I' V
前人总结说,专业选手落马几乎全部是由于手太硬。深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因为双手被身体紧紧锁住,没有随马头运动给予必须的调整,干扰了马匹运动,两种可能的结果便会出现:
; Y) ?1 J% w9 g. @. u/ n1。马头把人从背上扯下来,1 x# r' C# G l) N- o( S7 X8 f
2。长此以往造成马“嘴硬”,“难以受衔”,或者干脆不听骑手指挥,自己做主。& F% y: {, r) X) z5 ^3 k. R9 }
因为“受衔”的训练和“前进”一样,是贯穿马术训练自始至终,坚持不断的目标。作为受衔的基本要求之一,稳定、轻柔的双手也是经典骑坐姿势所积极倡导的。
! U% v# z/ J0 K3 p& I1 |0 D& D综上所述,正确的骑乘姿势有它背后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能够在学习马术运动的过程中充分汲取、领悟大量相关知识将有利于骑手和马匹运动成绩的提高,这也是马术运动吸引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那些按摩、减肥、瘦腰、收腹、挺胸、塑形,等等的效果随着坚持不断学习训练时间推移自然会慢慢显示出来。
. t; B# E- w' W9 t) L: A, ]% `* m% E* m2 w7 t$ v5 r2 P6 T
h4v6s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