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马友联盟 返回首页

武马画马的个人空间 https://www.horse.org.cn/?4498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国马艺术】近代绘画·徐悲鸿

已有 1050 次阅读2013-4-26 15:27 |个人分类:个人日记|

【中国马艺术】近代绘画·徐悲鸿

编辑/武马

徐悲鸿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我国艺术巨匠,同时也是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进入现代之时,徐悲鸿无疑是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了扭转中国画抄袭、模仿、缺乏生活气息的萎靡颓风而大声疾呼,他学贯中西,将西方精湛的写实技巧融汇到中国绘画之中,为传统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由于他在绘画理论和实践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在美术教育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他被国际评论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1895年,徐悲鸿出生在以“盛产”文人、才子著称的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其父徐达章是当地知名画家,他精通诗文、书法、篆刻,尤擅绘画。徐悲鸿自幼随父习诗、书、画、印,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17岁的徐悲鸿已是宜兴知名的画家,在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三校任图画教师。 
    1916年,徐悲鸿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课余苦修素描。暑期应聘到明智大学作画,结识了著名学者康有为、王国维等人。翌年5月,徐悲鸿拿到了明智大学的一笔稿费,赴日本学习美术,年底回国。这年12月,徐悲鸿北上,被北京大学聘为画法研究会导师,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接受民主与科学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在美术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当时他就明确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1919年3月,徐悲鸿怀着向西方学习科学和民主、以复兴中国美术为己任的决心,从上海乘船赴法国留学。徐悲鸿到达巴黎,随后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弗拉孟、高尔蒙为师。1920年冬,经法国大雕塑家唐泼特介绍,徐悲鸿拜C•柯罗的学生、法国国家画会领袖达仰为师。1921年夏,赴德国访问柏林美术学院,并先后去英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参观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美术遗址,悉心观摩和研究历代艺术杰作,并临摹E.德拉克洛瓦、P.-P.普吕东、伦勃朗等大师的作品。历经8年苦读,通过对欧洲艺术如饥似渴的吮吸,取得了卓越的艺术造诣。

 1927年春归国后,徐悲鸿奋力投身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当中,受田汉之邀,出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同时受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在教学与创作中,提倡写实主义,抨击形式主义。1929年9月,由蔡元培推荐,受聘担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提倡中国画的革新,反对保守主义,曾亲自拜访并聘请画家齐白石出任该院教授。1930年完成油画《田横五百士》,翌年完成中国画《九方皋》,1933年完成油画《徯我后》,开中国历史画一代新风。

 1940年2月,受印度德哲泰戈尔邀请,徐悲鸿前往印度,先是讲学并宣传抗日战争,后在大吉岭、克什半岛一带逗留做画,前后长达十个月之外。正是在这期间,徐悲鸿爱画并接触,甚至亲自骑乘了印度的KATHIAWARI马和MARWARI马。

 1940年11月,徐悲鸿先生访印结束归国,不仅带回大批艺术作品,更从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马艺术风格,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徐悲鸿马画正是源自于他在印度与KATHIAMARI马和MARWARI马的一段传奇接触,这也应验了古今中外画马艺术上一条创作规律:只有多接触骏马良马,才有可能汲取到甘甜的生活源泉,为人世留下马的骏美形象。 

创立没骨写意是徐悲鸿马画的重要特性,即没骨画马,笔笔见墨,又合马体的肌肉走向,并合理地反映了马体的透视关系。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奔马图》《群马》《九方皋》《八骏图》。

徐悲鸿兼擅中国画、油画、素描,一生创作作品达数千件。他的画作激情饱满,技巧高超,其中最能代表和体现徐悲鸿艺术水平、最能反映他的个性、也最能表达他思想感情的,莫过于他对马的描绘。徐悲鸿笔下的马千姿百态,或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或奔腾跳跃、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四蹄生烟……不仅外形逼真,而且神态生动,这得力于他对马的长期观察、细心研究和勤奋写生。为了把握和反映马的神情动态,徐悲鸿早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期间就常常去马场画速写,并精研马的解剖知识,积稿盈千,为他后来创作各种姿态的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徐悲鸿自己说:“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

悲鸿所画的奔马,奔腾驰骋,桀骜不凡,自由奔放,欢快振奋,观之令人惊心动魄,在写实之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画家不仅把骏马作为自己绘画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对自由和激情的赞美和讴歌。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
  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状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奔马图》

这是徐悲鸿最著名的一幅马画作品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立马图002

尺寸:110×65cm

年代:1941年作

白马图

尺寸:101.5*62cm

年代:1945年作

介绍:徐悲鸿笔下的马,始终不加鞍具,没有羁绊,没有御人。它是自由之神,是龙的精神,是奋进的象征,是民族之魂。此幅作品为抗战胜利后徐悲鸿赠送著名画家叶浅予的。在马匹神态的处理上,画家已是得心应手:白马回首顾盼,筋骨结构准确,毛发质感逼真,精神焕发,意气风发,当为上乘之作。 

钤印:东海王孙。
款识:浅予道长雅教。卅四年冬日悲鸿写于磐溪中国美术学院。 


《奔马》

材质:设色纸本镜心 年代:1944年

钤印:题识:(一)自题:甲申悲鸿 (二)杨善深先生题跋:悲鸿先生擅画马名世 今此桢属精作 甲申春来京隅得拜读并题 以饱眼福也

《群马图》

 尺寸:95×181cm

《群马图》

《九方皋》  

规格:高139厘米,宽351厘米

年代:1931年

介绍: 现藏徐悲鸿纪念馆。该画章法严谨,布局合理,气韵生动,笔墨流畅,融会了中西技法之长,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作者通过九方皋识别千里马的主题,来表达对当时社会重用奸小、不识人才的讽刺。 

此画取材于《列子》中的故事:春秋时代,有个姓九方名皋的人,很有识马的本领,是相马名士伯乐的朋友。一天,秦穆公对伯乐说:“你年纪已老,儿孙中可否有继承者?”伯乐叹息道:“我子孙中有能识马的,但没有能识千里马的。我有一位好友,叫九方皋,他虽是挑柴卖菜的苦力,但识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秦穆公听了,非常高兴,便叫九方皋为他选一匹千里马。三月后,九方皋寻得一匹好马来见秦穆公,秦穆公问:“你跑遍全国,看了无数的马,为我精挑细选了一匹什么颜色的马?九方皋回答:黄色的雌马。秦穆公叫人牵来,却是黑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他对伯乐说:“九方皋连雌雄毛色尚不能分辨,怎能识别马的好坏?”伯乐说:“九方皋见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而不见其所不见。”秦穆公命人取马试验,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徐悲鸿有感于此,深爱九方皋“识其大而忘其小”,深入本质而舍其皮毛的超越世俗的眼光,因而创作了这件作品。为了塑造出九方皋和马的形象,曾对此画反复重作达六、七次之多。画中,九方皋面向马与马夫,叉腰而立,庄重质朴的神态与身后两位说风凉话的小丑形成鲜明对比。马夫的额头宽大,胡须满腮,体格粗壮,肌肉劲键,但低垂的眼神却略显平庸之态。这呆滞的眼神,烘托出九方皋敏锐、专注的目光。画中左前方的马群,不但丰富了画面,还通过疏放的用笔,衬托出千里驹的独特之处。马动感强烈,棕毛飞舞,扬起前蹄,好象在欢快嘶鸣,这种马逢知音的嘶鸣,深化了主题。作品倾诉了人才被压抑、埋没的叹息,寄托了发现人才、挖掘人才的美好意愿。 徐悲鸿一生虽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但他主要精力却用在了艺术教育事业上。他的教育主张,旗帜鲜明,措施得当,见解独创。他不遗余力地去发现画坛新秀,并精心呵护,栽培提携,培植了不少人才。他为振兴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后人誉为艺坛伯乐。 

《九方皋》中的骏马,要比徐悲鸿平日里创作的奔马图似乎更加精湛、具体和突出,因为画家在马中倾注了更浓郁的思想感情。他擅长画马,在他的百千幅奔马图中,都是以展现马的整体动势来表达马的忠诚勇敢,强调一种灵魂,一种精神和一种力量。我们从那些题画诗句里,便更能感受到他强烈的感情。如:“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水草寻常行处有,相期效死得长征。”“直须此世非长夜,漠漠穷荒有尽头。 这些画,对马的眼睛和一些细节部位,画得很简单,一带而过,甚至没有眼眶、眼珠,只是点个眼睛的轮廓而已,似有似无,惟有《九方皋》中千里驹略显异样,方头,脊强,腹张,四肢长,棕毛逼真,高眼眶里的眼珠在烁烁闪光。那似喜似忧的眼神和微微张开的嘴角,仿佛在向知音者诉说衷肠。这充分寄托着画家自况之意。

徐悲鸿19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他离开家乡去上海发展。刚来上海时,他做了百般努力,却没人录用他。(他在家乡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家,17岁时已担任了三所学校的美术教员——宜兴女子师范、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他对人才被埋没,有着很深的感触。 徐悲鸿画马闻名于天下。他画的马,或奔驰于草原,或群聚于旷野,或渴饮于水边,或长啸于山林,凡此种种,都表现出马的勇敢、自由与奔放。他把自己的爱与恨、理想与追求、情感和人格,全部倾注在这超脱自然、超越生活的骏马图中。他赋予马鲜明的个性,马的形象无鞍无辔,不受束缚,不俯仰于人的鼻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而在《九方皋》中,黑色的雄马却例外戴上了缰辔。有人问徐悲鸿这是为什么?徐悲鸿笑答:“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者制。”

《立马》

介绍:徐悲鸿所画的飞驰中的马雄姿勃发,虽然这幅画中所描绘的是处于静态中的立马,但它们同样被表现得风姿飒爽,静中仍旧蓄含着强烈的动势和具有高昂的战斗精神,神采依旧坚毅,从体态形式和内在精神上都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具有强健和崇高之美。

材质:设色纸本 立轴 

介绍:钤印:徐  款识:继虞先生雅教。悲鸿癸未。 

《立马》01

材质: 水墨纸本 

尺寸:65X37cm 

年代:1942年作

年代:1944年

尺寸 62.5×61厘米

说明 钤印:东海王孙

款识:悲鸿,甲申。

秋风立马

年代:1936年作

  此幅作品乃1936年夏天徐悲鸿画与弟子徐晓明之作。徐晓明,别名徐飞白。1911年出生于湖北大冶城关镇,曾为民革成员。从小酷爱文学,在1936年,徐悲鸿与徐晓明一同前往广西,并在桂林为白崇禧、李宗仁、黄旭初绘“广西叁杰”。同时写此画,鼓励徐晓明的抗日宣传工作。他在画上题上“秋风万里频回首,认识当年旧战场”,寄托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悲鸿携带着自己的作品四次去南洋,先后在香港、新加坡、加尔各答、吉隆玻、槟榔屿,怡保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将售画所得款项,全部损献祖国,以救助苦难的同胞。

此画美在马的动势。脖子扭动,头向后方张望,鬃毛在风中飞扬,四腿站姿优美。作者突出了马的肩部、胸部、颈部大块肌肉的形状,凸现马的英俊、雄健形象。画家简单的线条将柔韧的踝关节和坚硬的蹄子等体面转折关係惟肖惟妙地刻划出来,达到尽微致广的境界。画面中,徐悲鸿不仅充分发挥传统笔墨的轻重、疾徐、枯湿、浓淡、疏密、聚散的节奏韵律的抒情性,而且充分掌握笔墨作为“造型语言”的严格写生、写实的造型性,使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标志着中西融合的艺术理论和理想在创作实践中的最高成就。

秋林三骏图

尺寸:131*66cm

年代:1944年作

作者:徐悲鸿 

钤印:东海王孙、徐、吞吐大荒 
款识:秋风万里频回顾,认识当年旧战场。三十三年夏,悲鸿。

秋兴

尺寸:78*41.0cm

年代:1943年作

材质:设色纸本 镜心 

材质:徐悲鸿画马,从来都赋予其一定的感情,国难之中,以“秋兴”为题,以马为表现对象,画家的忧患之心可由此窥见一斑。 该件拍品中马既有素描解剖的精确严谨又有水墨画的神采飞动,痛快淋漓的骨骼、结构处用浓墨渲染,有著强烈的素描明暗对照关系。画中两匹马颜色、姿态各异,红马低首寻觅看似悠闲自得,黑马昂首回盼略有所思。画面上部的枯枝黄叶更烘托出秋日之凄凉萧瑟,让人望之难免心生无限感慨之意。

款识:秋兴一章,癸未十月悲鸿。 钤印:徐(朱文) 

三骏图 

尺寸:100.5*61.5cm

年代:1944年作
介绍:徐悲鸿先生是一位特别强调造型准确的绘画大师,他十分精通西方马体解剖学,对马的运动结构解剖的要点异常熟悉精确,诚如其说“待心手相应之时,或无须写实,而笔下未尝违背真是现象。”惟此,徐悲鸿先生笔下的骏马特具生动逸雅的神韵且挺秀英俊。在造型的形式感上极富动势节奏之美,首尾、四肢和整个体态的张弛、起伏、曲直都极为协调有度,符合动物的运动结构;在笔墨表现上,大别于他的其他题材画作,用笔豪放、犷悍且又严谨合度。点、线、面都到好处地表现了结构和动势,马鬣、马尾用浓墨挥洒,不但很好的表现了马的鬣、毛的质感,同时也强化了马的驰骋风神,给人以栩栩如生、爽爽有神的美感。尤其是对不同造型的马的各部位的肌肉拉升和骨节的强化显露,充分体现了“矫矫龙性合变化,单立天骨森开张。”(杜甫《天育骠骑歌》)“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俗马空多肉。”(杜甫《李鄂县丈人胡马行》)的精神境界,从而开创了纯属徐悲鸿个性特色的驾古人而远近人的“徐家样”,堪称继曹霸、韩干、李公麟、赵子昂之后在画马的领域里独树一帜的大师。 

 

徐悲鸿《八骏图》

年代:1944年作

   据历史记载,《八骏图》是从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画。画的是周穆王游昆仑山时为之驾车的八匹良马。关于八骏的名目,各书记载不同。晋王嘉《拾遗记》中记载:“八骏之名,一曰绝地,二曰翻羽,三曰奔霄,四曰越影,五曰逾晖,六曰超光,七曰腾雾,八曰挟翼”;《穆天子传》中记载为:赤骥(火红色的马)、盗骊(纯黑色的马)、白义(纯白色的马)、逾轮(青紫色的马)、山子(灰白色的马)、渠黄(鹅黄色的马)、华骝(黑鬃黑尾的红马)、绿耳(青黄色的马)八骏(柳宗元的《观八骏图说》即采用这种说法,即以毛色取名)。到柳宗元时代,有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写作了不少有关《八骏图》的诗文。著名的就有白居易《新乐府》中的《八骏图》、元稹的五言古诗《八骏图》、李观的《周穆王八骏图序》等等。

溪畔双马图

尺寸:63.5*44cm

年代:1943年作

材质:立轴纸本设色

介绍:此双骏图,一仰一偃。仰者嘶鸣长空,偃者溪边饮水。布局远胜前人,个人风格十分突出。

钤印:徐。

款识:之雄先生惠教,悲鸿卅二年。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