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马友联盟 返回首页

fengxinzi的个人空间 https://www.horse.org.cn/?4595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浅谈各种常见马鞍----2

已有 813 次阅读2012-6-8 11:10 |

西部鞍的主要设计结构包括:
1
、桩头:挂缰或套住牛后拴套牛绳的地方,紧急情况(侧闪、旋转、跃起)时也可以用手抓扶。
2
、前鞍桥:设计粗大,两头磨圆,便于用大腿挟持。可有效阻挡身体前倾和左右摇摆。在马匹急停、急闪、下山时有效保护骑手。
3
、鞍座:按人体臀部生理结构特点科学设计,座面宽大,凹凸合理,材质柔软。可均匀分散人体的重量,从而保证骑手乘坐即舒适又稳定。尤其适合体形高身体胖的骑手。
4
、后鞍桥:与鞍座无缝连接,过度平滑无痕;后桥起扬角度高,两端伸展大。可有效地阻挡身体后移。在马匹急加速、浪大、浪猛、下山等情况下有效保护骑手。对于骑马初学者,最偷懒的办法就是把屁股顶在西部鞍的后桥上,后桥可把马后肢的,均匀柔和地传递给骑手的后腰,带动你作出动作。那个省劲儿,那个舒服,只有体验后才能恍然。。。
5
、裙摆:设计宽大,可更大幅度地覆盖在马背上,从而将骑手的体重更合理地均匀分配给马,以期节省马力、避免马背受伤。要牢记:爱护马、保护马,是骑手自我保护、安全地长途骑乘的第一要务!
6
、肚带:中间宽大柔软、两端坚固耐用。一方面和马肚子直接接触的地方可以更好地分散力量,保护马肚皮不会磨伤;另一方面肚带两端和马鞍的连接处设计制作的异常结实牢靠,目的就是尽量避免转鞍断带等可能直接导致坠马的情况发生。我们长骑马的都知道这句话:饶马不饶肚!意思就是可以爱惜马力,少骑或少跑一会,但是马肚带必须尽最大可能系紧拴牢!否则必然是血的教训!而西部鞍在马肚皮的保护马鞍的牢固度上的设计上都考虑得非常到位。
7
、蹬片:按人体双腿自然下垂路线合理设计,即能有效隔离蹬带和人腿从而避免摩擦,又没有多余的部分,减少了不必要的皮革浪费。
8
、脚蹬:西部鞍的脚凳上窄下宽。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骑手既能脚蹬舒服地踩镫,同时又不会把脚全部深入马镫导致挂镫的危险。脚凳和蹬片连接的一体式设计,省去了两侧的镫带。即避免了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减少了不必要的摩擦,极大地提高了人和马的舒适性。这个技术突破是其他鞍具设计所难以达到的!
9
、鞍心:鞍子的内部骨架,从外面看不到的。以往是实木结构,目前基本采用玻璃钢材质,目的是在保证坚固度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轻便和经济。一个制作严谨的西部鞍鞍心,在不发生严重的外力损害的情况下是可以使用几十年的。

综上所述,大家不难看出,美国西部鞍的设计理念,完全是从骑手的野外骑乘的实际使用需求角度出发,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改良、完善。传至今日,在各方面的设计已经趋于最佳。


澳鞍(澳大利亚马鞍)
顾名思义,是在澳大利亚广得到泛使用的马鞍。如果说美国西部鞍是西班牙鞍的美洲改良版,那么澳鞍就可以说是英式鞍传入澳大利亚后的澳洲改良版。
澳大利亚作为英属殖民地,其马鞍的设计基本上是以英式鞍为基础,结合当地实际使用需要作出的改良、更新。从外形上我们不难看出,如果去掉桩头、挡板,再降低后鞍桥上翘的幅度,澳鞍就基本还原成了现代的英式综合鞍。增加桩头、挡板和调高后桥幅度,其实都是为了满足如拴牛、缓冲前倾、缓冲后仰等最实际的需求。但是由于其开发是以坚持宗主国的英式鞍为基础,所以改良潜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到目前为止也没能脱出英式鞍的影子。个人觉得澳鞍是英式综合鞍的野外加强版


蒙古/中国鞍
首先必须要说,蒙古/中国鞍是我们蒙古利亚人种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和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西部和北部的高原地域一直是孕育马背文明的摇篮。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回鹘、柔然、契丹、女真、蒙古。。。这些让人振聋发聩的名字被游牧民族用他们的骏马和弓箭永远地刻在了在我国乃至世界史上!但若假设游牧民族没有发明马鞍,真不知道历史会如何改写?

从战国赵武灵王效仿胡服骑射算起,华夏民族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和改良骑兵建制,其中装备的升级改良尤为重要。最早的骑兵都是骣骑即除了口衔铁外,骑马不用任何鞍具。这样的结果第一是马都不舒服,相互摩擦冲撞容易导致马匹脏器受伤;第二是人不舒服,屁股很硌,在马上也没有着力点,不好掌握平衡,全凭双腿夹马。稍微一个加速、减速、转弯或晃动都可能坠马,根本别想耍大刀使长矛了。所以早期骑兵基本是侦查或交通工具。骑兵都是骑马到战场然后下马作战的,所以并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骑兵。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