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逢明月马尘间

2011-3-29 11: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02| 评论: 0

摘要: ——浅谈宋代马戏 赵静宜 在大多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的记忆里,过年看大戏就是手捧苞米花,在大篷里观看驯兽员、小丑和动物共同表演精彩的马...

 

——浅谈宋代马戏

赵静宜

 在大多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的记忆里,过年看大戏就是手捧苞米花,在大篷里观看驯兽员、小丑和动物共同表演精彩的马戏。每当有马戏团来村里表演的时候,无疑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当然,即使是大人,他们也相当兴奋,给零用钱也比平日里慷慨多了。但现在的孩子们却少有这样的机会去感受热热闹闹的快乐了。

    中国的马戏,古已有之。战国中期,各诸侯国已有骑兵。为了提高骑兵的作战能力,骑兵们就得在马背上腾挪闪转进退攻守。所以,马戏其实是在骑兵骑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马上表演技艺,称为“马技”,古时也称“马戏”或“马伎”,与舞马相别。汉朝的桓宽在他所著的《盐铁论》中就已提到马戏,可惜只有一鳞半爪,难以窥其全豹。山东沂南北寨村的汉画像石《百戏角抵图》最后一部分就是马戏表演,而且刻制的马戏场面十分生动;徐州茅村的画像石刻制着一队马戏艺人准备出场表演的画面,他们头部皆束双髻,束腰轻装,体态矫健,正要上场大显身手!这些均可证明在东汉已有了马戏。明皇幸蜀记道:“张浪狗好歌能舞,才十六七,能数般马伎。”唐代敬括有《季秋朝宴观内人马伎赋》,形容女子的马上献技。

    到了宋代,马戏盛行,表演水平已经非常之高。北宋的孟元志写了一本《东京梦华录》,将古代的马戏勾勒出一个粗略的轮廓。八百多年前,宋徽宗驾幸宝津楼观看军队的马戏表演。

    《东京梦华录》卷七在“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一节中详述其实况如下:

    “诸班直常入祗候子弟所呈马骑。先一人空手出马,谓之引马。次一人麾旗出马,谓之开道旗。次有马上抱红绣之球,系以红锦索,掷下于地上,数骑追逐射之,左曰仰手射,右曰合手射,谓之拖绣球。又以柳枝插于地,数骑以划子箭,或弓或弩射之,谓之褚柳枝。又有以十余小旗遍装轮上而背之出马,谓之旋风旗。又有执旗挺立鞍上,谓之立马;或以身下马,以手攀鞍而复上,谓之骗马;或用手握定镫裤,以身从后鞧来往,谓之跳马。忽以身离鞍,屈右脚挂马鬃,左脚在蹬,左手把鬃,谓之献鞍,又曰弃鬃背坐。或以两手握镫裤,以肩著鞍桥,双脚直上,谓之倒立。忽掷脚著地,倒拖顺马而走,复跳上马,谓之拖马;或留左脚著镫,右脚出镫离鞍,横身在鞍一边,右手捉鞍,左手把鬃存身,直一脚顺马而走,谓之飞仙膊马。又存身蜷曲在鞍一边,谓之蹬里藏身;或右臂挟鞍,足著地顺马而走,谓之赶马;或出一镫坠身著鞧,以手向下绰地,谓之绰尘;或放令马先走,以身追及,握马尾而上,谓之豹子马;或横身鞍上,或轮弄利刀,或重物大刀双刀百端讫……”

    马戏一开场,是长时间的钲鼓齐鸣,铙钹同响。乐声一停,最先出场的,是一位威严的武士,右手执住丝缰,左手叉着腰部,勒马缓缓小跑,绕场一周。这位武士的出场有一个名目,叫做“引马”。

    “引马”过后。马戏就正式开始了。只见一个五大三粗的武士,擎大旗,骑怒马,直冲而出,大旗迎风飘舞,猎猎作响。这叫“开道旗”,有为后边的精彩马戏摇旗呐喊,鸣锣开道的意思。

    接着出来的是一个俊俏武士。他策马而出,手抱一只红色的绣球,球上拖着一条红色的绳索。他后边还有几个执雕弓、持箭囊的武士。他一出场立即将绣球朝地上一抛,牵着绳索便纵马飞奔,后边的武士拍马追逐,拈弓搭箭朝绣球射去。绕场一圈之后,绣球被射满了箭,变成一个箭簇。这一节目叫“拖绣球”,说得确切些,应是箭射绣球。接下来便有好些人,在场地插上一簇簇的柳枝,布置停当之后,几位武士便驱马出场。他们在马上边驱马疾驰,边拈弓搭箭,每一箭都铲掉一簇柳技,一会儿,场地上的柳枝便被铲得干干净净。他们用的箭和射绣球的不同,是铲子形的,当时叫划子箭。柳技刚铲完,又有一位武士驱马出场。他背上背着一个轮状的东西,上边装了十几面小旗子,旗子五色斑斓,鲜艳夺目,上下翻飞,左右飘舞,煞是好看。这一节目叫“旋风旗”。观者正看得出神,只见一匹骏马跑出场来,它的背上,直挺挺地竖看一面大旗。当那匹骏马迎风奔驰时,因风翻卷,才见大旗是被一个大汉挺身执着的。那大汉两手紧紧地攥着旗杆,双脚稳稳地站在马鞍之上。虽然脚下的马匹绕场疾驰,可是那汉子依然纹丝不动,故而这一节目叫“立马”。“立马”过后,一位神气庄严的武士策马出场。当马放开四蹄狂奔起来时,他却突然纵身跳下马来,说时迟,那时快,那个武士立即又手攀马鞍,飞身坐到马鞍上。这一动作,要连演几次,方才退场。这叫“骗马”。骗字的意思,就是纵身跳上马背。接着便传来一阵缓慢、细碎的蹄声,一位身材瘦小的武士,骑在马上缓缓出得场来。刚走了一段路,忽然催马疾走,然后起身离鞍,随即从后鞍一转,又重新坐好。马跑一段路,又重复这一动作,连续表演几次之后才算结束。这一节目叫做“跳马”。

    再往后的节目,一个比一个惊险,一个比一个难度高。一阵马嘶人喊,蹄声急骤,尘土飞扬,一位武士拍马疾驰而出。才到场中,他便倏地移身离鞍,将右脚屈起,勾住马脖子,右手抓住马鬃,可是他那只左脚仍然留在马镫上,并以这一姿势在场内来回飞驰。这一节目叫做“献鞍”,也叫“弃鬃背坐”。随后一位武士骑着高头大马,神气活现。一出场没跑半圈便来了个倒栽葱,用两个肩胛顶在马鞍上,两手紧紧握住马鞍镫裤,两脚朝天;两条腿时而掰开,时而合拢,而他身下的马匹却依然继续奔走,故而取名“倒立”。“倒立”刚表演完了,又一位武士驱马冲出,风驰电掣地在场子里驰骋。只一会,他倏地从坐骑上跳下地来,倒拖着疾驰的马匹,急脚疾走,走了一段路之后,嚯地重新跳上马鞍。这一节目叫做“拖马”。之后是一位武士骑马出场,顺着场子飞奔,跑到半圈便将右脚从马镫中抽出,左脚仍留在马镫里,身体从马鞍上挪开,横身在鞍子的左侧,左手抓住马鬃,右手攀紧马鞍,再将右脚垂到地上,顺着马的走向奔走。这一节目叫做“飞仙膊马”。下一个表演和此大致相同,名叫“镫里藏身”。只见一位武士跃马出场,马跑了一圈之后,忽然飞身离鞍,拳曲着身子躲在马鞍的一侧,任由马匹飞奔疾驰,自己却紧紧地贴住马腹不动。紧接着一位武士骑着马,一个冲刺来到场子里,跑了一圈之后,忽然用右手挟紧马鞍,两只脚落到地上,快步跟着马匹一起飞奔,这叫“赶马”。后面,又一位武士纵马上场,在马匹飞奔中一扭身子,将一脚抽出马镫,弯身向下,身未离镫却能以手抓地。这姿势比“赶马”的双脚落地难度要高得多,名叫“绰尘”。下一个跨马出场的武士,他拍马疾驰后倏地飞身跳下坐骑,让马先走,自己却在后边飞奔追赶。只几纵儿跳,他便追到马匹的后边,一把抓住马尾,纵身上马。这一节目叫做“豹子马”。最后一个出场的是骑在疾驰的马上的一个武士,他挥舞着双刀,风声呼呼,刀光闪闪,马匹奔个不停,双刀也舞个不止。忽然他仰面一躺,身体横在马鞍上,闪闪刀光似一面盾牌一样,罩住全身,只见刀光,不见人形。他边舞边进入幕后,由此收场。

    800多年前的马戏,也这般精彩。技巧名目之多、水平之高,在今天看来仍有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且这些马戏,在当时很具实战意义。宋代君主亲临观看这种马戏,也是宋朝寓战于戏的一种措施吧。这些精彩的绝技,一直传到清代,近世尚见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节日,现代西方国家在马戏团表演的节目也不过如此。

    到近三百年,马戏仍盛行于北京,称为国家大典和节日表演节目。在南方,马戏多作为一种民间杂耍娱乐。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