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游牧生活与蒙古族马文化

2011-3-29 11: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35| 评论: 0

摘要: 旭荣花1) 芒来2) 阿拉木斯3)1) 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2)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3) 内蒙草原兴发集团 蒙古族堪称马背民族,在...
   

旭荣花1) 芒来2) 阿拉木斯3)

1) 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2)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3) 内蒙草原兴发集团

    蒙古族堪称马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马的兴衰一直与蒙古族荣辱水乳交融,蒙古族马文化与能征善战的蒙古民族一同载入史册。因此,蒙古马与蒙古民族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没有任何一种动物的影响对人类文化的推动作用超过马,马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一个讲究速度的时代,超音速飞机在蓝天上飞翔,人们通过因特网转眼瞬间就能获取来自全世界的信息,但我们不能忘记人类最初是如何意识到“速度”这个概念的根源。如果人类没有骑马习俗的发现,无意人类需要花费漫长的岁月才会意识到“速度”的概念,也就是说没有马就没有人类今天的民族大统一和大发展速度。

    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逐水草而居的时期起,马就逐渐成了人类的亲密朋友。特别是马成为人类的交通运输工具之后,极大的提高了古代人的迁徙能力。尤其是蒙古族骑兵和战车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许多民族的盛衰荣辱。从而,在人类文明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历史产物—蒙古族马文化。对“马文化”概念的界定,各国民俗学者们认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动物民俗中的一类,即本意;二是指驯马人和骑马人的民俗,即引申意。后者探讨与马有关的人类社会行为。这引申意的马文化概念,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以不同文化方式而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对人类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诸环节。这种民族传统文化和人类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人类生活习惯的例子很多。因此,我们不能说是人类征服了大自然,而只是人类适应了大自然。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叙述在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中,蒙古族马文化的渗透过程。

一、关于马的物质文化

    从历史的角度看,追溯亚洲人创造马的物质发明以来,马被人类重视的原因,首先是马最初被成为游牧民族所依赖的交通运输工具;其次是马变为游牧民族狩猎的快速扑猎工具;其三是马的速度被跳跃到政治、经济、军事、战争和民族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领域中发挥主要作用。经过这个转变,关于人类对马的物质发明,就变得大范围迅速发展起来了。这些发明,体现了游牧民族在用马的观念和方式的纵向历史变化过程。

    世世代代在草原上游牧生活的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当中的每个风俗习惯、游牧生活用具等各个环节均适应于马背生活,因此世人把蒙古民族号称马背上的民族。马文化久而久之就慢慢变成民族文化。比如,游牧生活所需的蒙古袍、蒙古靴子等民族服装;马鞍、套马杆等马具就是独特典型的马背文化之组成部分。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当中马是不可缺少的唯一交通工具,有了马才能会了解辽阔的大草原内涵,可以才能会准确挑选出下一次游牧的理想草场;有了马才能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分散居住的游牧民可以相互来往和交流;有了马才能够在无缘无际的大草原上放养成群的牛、马、羊和骆驼等五大畜。蒙古袍和蒙古靴子是最适合在寒冷的冬天骑马奔跑的服装,骑马时蒙古袍就能盖住整个腿部挡风遮寒,并对马减少风所带来的阻力和负担。马鞍是在草原上野外过夜时,最适用的用具,把鞍垫(蒙古语为Tohoom)垫在底下,枕在鞍架上就可以安心的睡觉,既不着凉,又不受风(鞍架两边的高出部分可以挡风)。套马杆是除套马的用处之外,还有很多间接作用,在草原上见到插在地上的套马杆就是表明年轻美丽的小姑娘和健壮善良的小伙子在谈恋爱,草原上的人们见到了这种情景就绕道而行。

    体现蒙古族适应大自然的能力和聪明智慧的产物—酸马奶是草原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天然绿色保健,并待贵客佳肴的一种营养丰富、香甜可口的消暑良饮。蒙古族人民长期饮用酸马奶,而且在酸马奶制作、医药作用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酸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肺和健胃等功效。蒙古人因为每天饮用这种天然绿色的保健饮料,才能有那样强壮的体魄和能够在那样恶劣的大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奶酒和酸马奶的季节。勤劳勇敢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每日搅拌数千次,数小时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酸马奶。这时举行酸马奶节,亲戚朋友都欢聚在一起,长辈们说着祝福词,是草原人们祝丰收、相互交流的良好机会。蒙古族牧民在长期以来的游牧实践中发现了酸马奶的许多独特之处和医疗保健作用,创立了蒙古医学的“酸马奶疗法”。蒙医典中记:“酸马奶是味酸、甘、涩;酸能开胃、助消化、祛温、行气;甘能健身补虚、疏通食道、治伤、接骨和解毒,并增强五官生理功能;涩可治血热、化淤血、消肥胖、祛腐生皮和润滑皮肤等”医药保健作用。

    在民间流行着许多以马为名的服饰,如①马甲:即指坎肩。②马褂:清代满族男子上衣,流行于全国各地,始于乾隆,盛于嘉庆,短衣短袖,便于骑马。③马尾帽:汉族传统男帽,流行于贵州。由马尾加工编织而成。④马靴:蒙古族传统靴子,流行于内蒙地区。⑤马司吐兰:旧时高山族泰雅人男子臂饰,流行于台湾地区。⑥马蹄袖:清代满族一种礼服袖头样式,流行于东北地区。

二、关于马的民间信仰

    有史以来,不论在游牧民族为首的人类日常生活、商贸、战争中,马一直是人类忠诚的伴侣,尤其是蒙古族牧民把骏马当作最忠实的伴侣。从而,蒙古族人民都很喜爱马,甚至当做最崇拜、想望的偶像之一。因此,在草原人们的心目中马是一个神圣的动物。老牧民们都说马是有灵性的动物,一定要好生善待。对那些不爱护自己的马,乱打乱骑乱使用的人,长辈们要严厉的训说,同时传教怎样调教生个子马的技巧。尤其是那些有别征的骏马,譬如一根杂毛都没有的纯白马、有特殊花纹毛色的马都受到主人的爱护和重视。同时,当地的牧民们都认为她是苍天派来的使者,是象征着草原更加美丽富饶,是象征着草原牧民善良纯洁的心情,祝福牧民的生活更加繁荣富强。所以,这种别征的马从小就脖子里一次都不能套套马杆、背上不架马鞍、更不能骑乘,让她当作当地草原的圣物骏马(蒙古语意为Onggon Mori)。这充分说明,蒙古族崇拜骏马的文化形态以及蒙古族把马当作神圣的精神之物的文化内涵。因此,蒙古族从来不杀马、不吃马肉,用马奶当作圣洁、辟邪之物。譬如,老母亲用勺子把酸马奶向天洒散,祝福远出的孩子和亲戚朋友一路平安。

    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每年一次举行传统盛会庆贺牧业大丰收—那达慕大会,其中必有的一个项目就是赛马。据历史材料记载,当时在草原上举行赛马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娱乐活动,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草原游牧生活,骑马的训养给草原牧民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譬如,草原五畜中马跑的最快,马一天就能跑到人徒步走路十天的路程,使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放牧时节省劳动力等。在草原放马的过程中,抓马是一项难度比较大的技术。所以,牧民们找最快的马训练成套马专用马。因此,草原上的牧人们都希望得到几匹跑得最快的马,这样放马人聚到一起时比一比谁的马跑的最快。这种选快马的活动,跟随着历史和人类生活意识的改变,逐渐变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传统娱乐活动—赛马的快速发展。

    游牧民族信仰的喇嘛教中有一些神仙的坐骑有草原五畜或者野生动物。除此之外,还有马等动物的演身物—即精神产物虚拟动物。壁如,麒麟和翼马等既有灵性,又有神性的坐骑。这也是草原人们的追求速度而想象出来的精神虚构产物,表明辽阔的大草原游牧人们一直追求想望的“速度感”。

    北方游牧民族自古有祭马的民间风俗,流行世界各地。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马祖为天驷,是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开始教人牧马的神灵;马社是马厩中的土地神;而马步为马灾害的神灵。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契丹族民间信仰白马神。相传古史有一神人乘白马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泛潢水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神人与天女结为夫妇,生子八人,繁衍为契丹八部。契丹以白马取象天神,每次行军或春秋时祭祀,必杀白马青牛以祭天地。

三、关于马的民间叙事

    人类民间叙事既是民众创造的一种精神产物,也是民众的日常行为方式。从行为方式上考察马叙事的意义在于民众谈马的文化含义,无法给予全面系统的诠释。马之所以能够成为民间叙事中的一个文化意象,与游牧民的日常生活关系相当密切。关于马和其他动物的民间叙事,从体裁看使用了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和歌谣等多种资料。游牧民族关于马的象征性体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故事中的马,另一类是俗语中的马。民间故事里的马,有的象征宇宙力,有的象征灵魂的使者等。各种散见于神话中的白马、黄金马、黑马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有时马还能预示了天君的诞生或国家的灭亡。同样,俗语中的马,象征性也很丰富。总之,游牧文化中,马的象征意义包括神圣、辟邪、权威、天君下降、灵魂使者、祭物和吉祥等诸方面的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关于蒙古族传统乐曲马头琴的传说就有十二种以上。目前最广泛流传的是《马头琴的传说—苏和的白马》。故事的中心内容是“在很早以前有一位贫困牧民的儿子,名叫苏和的孩子及他年迈的额吉(母亲)靠着几十只羊维持生活。

    有一天苏和赶着羊往回走,路上遇见一匹刚生下来不久的白色小马驹在那里挣扎。附近不见马驹的主人和母马,小苏和怕小马驹被狼吃掉,他就抱回家里,在老额吉和苏和的精心养育下救活了小马驹。日月如梭,小马驹很快长成了一匹骏马,全身的毛就像白缎子一样闪闪发光,人见人爱,赞叹不已。

    有一天夜里,小苏和被一阵激烈的马嘶鸣声惊醒。他飞身起来跑到外边一看,原来是一匹狼想偷袭羊群,而小白马正在抵挡着,不让狼靠近羊群。苏和从蒙古包刚出来,狼一见到人就逃跑了。回头看小马驹浑身是汗,湿淋淋地站在那里。这时苏和才明白,不知小白马用多长时间拼命保护才使羊群得以安生。他搂着白马的脖子说道:“小白马驹啊!你是苍天赐给我家的使者,谢谢你……”。从此,苏和更加疼爱自己的小白马驹了。

    春天到了,王爷府向草原人民发布了召开那达慕的消息,主要举行摔跤、射箭、赛马比赛的告事。苏和也骑上自己心爱的白马参加了赛马比赛。英姿飒爽的少年骑手们,跨上马背扬鞭奔驰。最先跑到终点的是苏和的小白马。王爷见它立即喊到:“把那个骑白马的小孩子,立即给我叫到台上来”。苏和精神抖擞地走进王爷府。王爷见他是个穷孩子,马上拉下了脸说:“我给你三个元宝,把你的马给我留下,走吧!”。苏和听后忍不住内心的气愤大胆地说道:“王爷,我是来赛马的,而不是来卖马的!”,王爷听后非常生气,大声喊到:“你这个穷鬼还敢跟我顶嘴?来人!把这个穷小子给我重打一顿!”。

    王爷的话音刚落,棍棒加马鞭噼里啪啦地落在了苏和的身上,小苏和昏过去了。王爷趁机抢走了苏和的白马,耀武扬威地打道回府。

    王爷得到了一匹良驹非常得意,想在众人面前显示一下,便骑上了小白马,可是没等王爷骑上,白马就猛的撂起蹶子,一下把王爷掀翻在地。小白马从人群中穿出去飞快地向自己家奔去。王爷怒不可遏下令道:“快,快,快把它抓住,如果抓不住就射死它”。

    王爷刚下命令,箭头就像雨点般地射向小白马。可怜的小白马穿过雨林般地箭跑到亲爱的主人面前悲惨地死去。小白马的死给苏和带来了无限的痛苦,他日夜思念着小白马,不思饮食。有一天他梦见了小白马,并紧紧地抱住它的脖子。小白马用极其温柔的声音向他说道:“亲爱的主人,请用我的筋骨、鬃尾制作一件乐器(琴)吧!好来解除你的忧愁!”。

    苏和按照小白马委托的梦做出了一件乐器,琴杆上端按上了雕好的马头。从此以后,马头琴就成了草原上牧民最喜欢的乐器。它那悠扬动听的琴声解除人们的疲劳,越听越想听,再也离不开它了。

    这故事体现社会现象的题材,过去的蒙古王爷的马群是数不尽的,是以凹地来量马群,而这个王爷单单去抢一个穷孩子的马,描述当时的不管什么阶层的人都想望得到这种既跑的快又有灵性的神气马。

四、马的造型艺术

    民间信仰、民间文学和民间文艺都属于民众创造的无形文化。现在,民俗学界民间造型艺术分成十二生肖动物系列、吉祥动物系列、生活系列三类。在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中关于马的民间造型艺术很多。国内外研究马文化的学者都认为游牧民族马的造型艺术是马造型艺术的起源。通过岩画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北方大量发现的岩画中最早出现的“史前艺术”形式中就有马形象。这就体现当时的游牧民族中已经萌发了马的造型艺术,表现对马的崇拜心理的特征。后来,在游牧人民的精神世界的想象而演变,逐渐发展形成造型艺术。还有些学者认为在亚洲国家的美术造型中,马是生命力比较强的动物。譬如,在蒙古族居住地区广泛流行的画《无畏》中马在暴风雨中站在悬崖边上毫无无畏表情。该绘画描绘在草原上的恶劣环境条件下,游牧人民勇敢的面对游牧生活,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同时,也表明游牧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豪放的性格。在那木苏瑞画的《八骏图》是在绿色的大草原上八匹金黄色骏马安静地生息,该画是盼望安静幸福的草原游牧生活。

    总之,在游牧生活中蒙古族马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刻,不仅在人类生活、习惯等方面体现,而且在其他各个领域也能体现出来。可惜的是有些原始的马文化现已逐渐的被淡薄化。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自渐消沉,濒于崩溃。同国外马产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相比,蒙古族马文化却相形见绌,日落黄昏。挽救蒙古马,弘扬蒙古族马文化、促进马产业,是成为振兴民族产业,弘扬民族团结的大好举措,也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大事,是每一个草原游牧民族后代的神圣义务。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