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苏州的马车业

2011-3-29 11: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07| 评论: 0

摘要: 蔡惠林人类养马历史已有五六千年,马车是人类使用最悠久的陆上交通工具,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盛行。马车在我国北一方广大地区非常...
    

蔡惠林

    人类养马历史已有五六千年,马车是人类使用最悠久的陆上交通工具,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盛行。马车在我国北一方广大地区非常普遍,在江南水乡甚为罕见,但号称东方威尼斯的水城苏州,20世纪上半叶也曾风行过营业性的马车业,前后达半个世纪。

    老苏州的街坊格局是河街相邻,小桥流水尽枕河。在现代交通工具(各种机动车以及自行车、三轮车等)出现之前,城里城外的交通是水陆并举,人们外出通常靠步行、乘轿、乘船。江南马车的出现,缘由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侵入。上海租界里的那些高鼻子蓝眼睛的绅士嗜好马车,中国的富豪效而仿之,纷纷弃轿易车,以为时尚。上海兴起这般时髦风气,很快就传到了苏州,于是苏州有铜细人家就买来了马和车,雇佣马夫专门饲养马匹。少爷公子骑着马,外出摆身份显威风,自备的私家马车精致豪华,装饰极为考究,硬木车箱、皮革车篷、毡绒座垫,达官贵人出门兜马车,惯派头,更是引人艳羡和刮目相看,犹如现代大款开着高级的进口轿车招摇过市。

    l895年3月23日,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从此苏埠开放,苏州城南南青旸地(即今人民桥和南园桥南桥堍之间一带)辟为日租界。时隔2年,从觅渡桥洋关至裕棠桥,建成了一条可通马车的大道,后延伸到阊门外广济桥,名曰大马路(即今南门路、盘门路及阊胥路)。l906年1月6日,沪宁铁路上海至苏州段开始运营,不久大马路一直延伸到火车站。马车通行线路也随之延伸。

    1920年前后,鲁南和皖北一带的移民看中了苏州城外可以从事车业的前景,先行者从老家带马带车到苏州试营马车载客,后来者纷纷仿效。多数是父子档、兄弟档或夫妻档,业主当车把手驾驭马车,帮手在家照料备用马匹,女主人或未成年的大孩子一般负责招呼乘客和收车费。

    1924年苏州成立了马车业的同业工会,时有会员80余人。1931年,吴县人钱大钧发起开辟了经贸园通往虎丘的马路,是为郊外第一条可以驰马之路。随着各大道的相继出现,又因马车兼有骑马的快速与坐轿的安全,有气派大、费用省的优点,成为苏州城通往西郊和虎丘风景区的主要交通工具。乡下人爱乘马车进城,城里人爱乘马车郊游。20世纪40年代前后成为苏州马车业的黄金时代,全苏州共有马车120辆左右,有马200余匹。苏州老城区街巷和此起彼伏的桥,皆难容马车通过,故马车运营的线路以阊门外为主,有觅渡桥堍一阊门、胥门一阊门、阊门一火车站,郊游线路有阊门一木渎灵岩山脚下、阊门一虎丘。其中最引人注目时是老阊门福安茶坊门前经过的马车,就是现在登上星级饭店顶层的旋转厅观光也没有这个眼福。那马车往返于阊门一虎丘、阊门一灵岩,就象现在的中巴,却比中巴浪漫得多,也漂亮得多。那马的脖子上都挂着红绸大花,系着黄铜响铃,车身漆得锃亮,驰过茶坊,车老板都要抖擞精神,鞭子甩得裂帛也似的,快鞭催马,马蹄翻飞,车作流星行,几架马车这般的你追我赶,何等好看!这是车老板们用他们独有的方式在替自己做广告,尤其是年时节日,更是不放过这种广告效应,就象现在的企业家竞标电视台的黄金时段一样。他们如此表演,令福安茶坊的茶客们饱了眼福,久而久之,福安茶坊前的马车,成了一道风景线。特别是春节期间,苏州人更爱到福安茶坊占个座,泡壶橄榄茶,,一来讨既福又安的口彩,二则就是看看飞奔的马车。上了年纪的老苏州人还记得这句俗话:"年初头上到福安吃茶看马车兜风",讲的正是昔日的吴中岁时风俗,新年传统娱乐。

    抗战胜利前后至苏州临解放时,苏北沿江一带大批贫苦农民南下拉黄包车谋生,黄包车剧增。马车业就此日趋萎缩。抗美援朝时期,阊门外石路、五福路、三乐湾等地仅剩马车20余辆。1953年,一因官方开通了公共汽车,二因马车轮箍有损路面,三因马匹随时随地排粪排尿影响环境卫生,官方对马车限制甚多,乘马车的客源也越来越少。l956年,随着国家对私营工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黄包车夫和三轮车夫组织起来,而马车夫已不成气候,加上粮食统销政策的全面实施,城市役马已没有口粮。屈指可数的几辆马车被迫一一歇业。到1948年大跃进年代,苏州的马车业已然绝迹。

    早先的马车,车轮较大,由18根木辐条呈辐射状构成,轮外缘包以铁箍,车轴为硬质木料或铁料制成,车体有棚如轿,连驾驭者可乘二三人,通常由匹马挽曳。木轮车速度较慢,后来逐渐被胶轮替代,速度明显加快,拉挽的马也轻松得多。

    随着运营性马车的面市,四轮大马车接踵而来,老式的前轮直径60厘米,起支撑作用和导向作用,后轮直径75厘米,前后轮的距离可以借木棒移动伸缩车体。新式的马车为仿欧式,前轮直径88厘米,后轮直径108厘米,轮距1.435米(即现代铁路的轨距),车架上有一较大的车箱,左、右各有一排宽20厘米左右的座位,其中后座为正座,多让位于年长者坐,犹如现代公共汽车上的爱心专座。双轮马车可载客8人,连蹲客可乘10余人,一般由双马挽曳,力大的马驾辕,速度快的马拉套,车把手坐在车箱前沿的辗杆上扬鞭驾驭马匹。驾驭技术很有讲究,因此有"三分喂手,七分使手"的说法,根据马的强弱、路程远近、道路好坏和天气来决定运营作业。

    旧时在苏州拉马车的马匹,皆不是苏州本地繁育的马,大多从徐州、皖北、鲁南一带的骡马市场购得,只有少数是业主在北方老家自繁的马,清一色的骟马(经阉割过的公马)。马的品种较杂,但大多数具有蒙古马的特征,外观体质结实、粗糙,头大额宽,鼻梁平直,鼻孔大,耳小直立,颈短厚,耆甲较低,肌腱发达,蹄质坚实,距毛较多,鬣毛和尾毛长而密,毛色以骝、青、黑、栗、兔褐毛居多,白章别征几乎没有。这类马拉挽能力良好,单马可挽重1.5吨左右,日行三四十里,可连续多日使役,吃苦耐劳,适应性很强,不论炎夏严冬,刮风下雨,照祥出车不误。这类马抗病力也强。由于业主以马谋生计,平时喂马使马百般呵护,宠爱马匹不逊于自己的孩子。

    经营马车的业主,一般有马2-4匹,以备轮换交替使役。马匹休息时大多养在自家后院的马厩里,喂以从郊外割来的优质青草,晚上添喂一些精料,青草茂盛季节,有时也到郊外横塘、虎丘一带放放青。

    拉车的马匹,由于常年行驶在石头路上,尤其是本地的金山麻石,对蹄壳的磨损较为严重,俗话说:"无蹄则无马",所以需要经常修蹄和钉蹄铁,据说当时苏州城外有两片铁匠铺兼营此项。.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历史已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马不再作为交通工具。久居江南水乡的青少年,不但只能在影视的镜头中看到马车,更体验不到车磷鳞、马萧萧的情趣。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西班牙等)始终保留有威武雄壮的皇家马队和以马车为主体的仪仗队,这对许多怀旧的国人来说,无疑很是神往。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