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K 发表于 2015-4-27 08:59 花蕊夫人也是闲的,作为四川人,写那么长的诗,回顾长安的各种少数民族风范。 这句不错: 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 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 盘凤鞍鞯闪色妆,黄金压胯紫游缰。 自从拣得真龙种,别置东头小马坊。 |
回楼上 甘州回鹘为西夏所破 大部南附吐蕃青唐政权 。回鹘衣装回鹘马,西装交领袍是其特点,至今在安多藏族中仍有此服饰! 这些图片分两类:一类是佛教壁画,表现法相庄严的供养人,千人一面。 一类是绢画,表现游牧民族的世俗生活,栩栩如生。 |
那是西夏的回鹘人吧 |
SLIK 发表于 2015-4-22 11:04 还有鱼竿、日本剑道的剑。。。。各类细长不重的物体 |
汉室宗亲 发表于 2015-4-23 10:23 看来真的审美不同 我看到西北的党项人 觉得很顺眼 反而看到太子墓里的个别脸型 就觉得好笑 一个个象猪头 |
我想说的就是,宗亲就是一本活字典。呵呵。 |
冷艳锯 发表于 2015-4-23 17:04 弓箭界我看到过两三个人做过,属于前人的探索啊。否则我也不会想到改善方案。 如果不耍弓箭的人,肯定不容易猜出来这个东西干啥的哈哈。 此外,我觉得这个东西不会有生命力的。毕竟现在大家带弓箭要么在途中运输,要么到了目的地就射。基本不存在带着空的弓挂在腰上走的必要。 另外,复原马具的兴趣有、资料有,不过没有技术力量。目前最看好的、资料最充分的,就是契丹的马具。文物充分、结构图明确。但是这种东西不依赖于工匠、作坊,个人无能力倒腾出来呵呵 |
汉室宗亲 发表于 2015-4-23 10:24 哈哈,讨论了两年的一个帖子,当年玩刀剑的弟兄在谈论弓箭 还是羡慕象您这样亲历实践复原古代骑射文化的弟兄 这几年关注马具、弓箭实物及资料 看得出来您复原马具 弓箭 服饰及使用还是下了一定功夫的. |
冷艳锯 发表于 2015-4-22 20:13 好长。值得细看哈哈 |
SLIK 发表于 2015-4-22 00:11 西夏人民威武!不过表情和姿态很2哈哈哈! |
不错,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个贴子 h4v6sY |
半截套比香蕉皮 要实用的多呀 我看装箭也行! 装晨练宝剑也行! 装弓出弓 速度更快! h4v6sY |
![]() |
看看西夏画像 这头灯要是放在头顶当中 再拴上布条 岂不就复原了古代发型吗? h4v6sY |
英国绅士 竟然没发明出半截套这样的东西来装他们心爱的雨伞 真是遗憾万分! 同时西夏半截套 来装西部牛仔的猎枪 作为枪包 貌似没有任何问题! h4v6sY |
甘肃武威绢画 发展到西夏 出现半截弢 则更方便实用 可以用来装长弓 此图另一个奥秘是: 第一三人为同一人,第二四人为同一人, 同人同弢不同衣。 具有连环画的形式,还有三视图的角度和走马灯的效果。 两种弢,也有可能是地位的区别。 此二人画像极传神, 这两种面容至今在甘肃武威、天祝一带属于常见脸型, 而走路姿势也类似藏族的风格,藏族人走路是弹簧腿,走路也打浪的,这和骑马有关。 h4v6sY |
我一发小就叫陈弢,他父亲是篆刻家,我觉得一定是他父亲特别喜欢这个字。这个字的右侧上部是符号化的苏鲁锭图案, 是个三叉戟, 同时与寿字的艺术体很相像, 这说明,三叉戟图案和寿字,在仓颉造字前就用于弓衣箭囊之上。 h4v6sY |
zhejigeszheji这几个人都是犯了事情的人!!!!!!!!!!!![/quote] 当然没有。他们都是被武则天诬陷害死的,自己没犯事。 h4v6sY |
ni zong你总提到这几个死太子干嘛?????????[/quote] 因为他们的墓里面的壁画保存了大量唐朝的鲜活图像。包括我这个用具。这俩人的壁画反映了很多唐朝的服饰、发型、马具、习俗、武器信息。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了,还有个永泰公主。俩太子+一个公主,壁画都看了的话,唐朝别的画就不用看了 h4v6s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