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马友联盟 返回首页

mfkyiugu的个人空间 https://www.horse.org.cn/?2927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伊犁马

已有 834 次阅读2011-6-20 17:31

基本简介  中 文 名 伊犁马
  原 产 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心产区在昭苏、特克斯、尼勒克、新源、巩留等县。
  繁殖方式 胎生。
  食 性 草食性
编辑本段习 性  伊犁马是我国著名的培育品种之一,力速兼备,挽乘皆宜,长途骑乘擅

伊犁马

长走对侧步,能适应高寒和粗放的山区群牧条件,抗病力强。伊犁马长途骑乘擅长走对侧步。能够适应于海拔高、气候严寒、终年放牧的自然环境条件,保留了哈萨克马的优良特性,耐粗饲,善走山路,冬季在雪深40~50cm时尚能刨雪觅食,青草季节增膘快。西北及华北各省、自治区,均引进该马种,表现良好的适应性。
编辑本段体形特征  伊犁马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部小巧

伊犁马

而伶俐,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当它颈项高举时,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泽漂亮,外貌更为俊美秀丽。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四肢和额部常有被称作“白章”的白色斑块。伊犁马具有良好的兼用体型,体格高大,结构匀称紧凑。头秀美、高昂干燥,面部血管明显;眼大有神,额广、鼻直,鼻孔大,有悍威。颈长适中,肌肉充实,颈础高,颈肩结合良好。耆甲中等高长,发育丰满。背腰平直,腰稍长,尻宽长中等,稍斜。胸深,肋骨开张良好,胸廓发达,腹形正常。肩胛长斜,四肢干燥,筋腱明显,关节清晰,肢势端正。系中等长,蹄质结实,运步轻快。鬃、鬣、尾、距毛中等或稍长。有少部分马颈部肌肉欠丰满,前胸发育较差,四肢发育不足,有待今后在育种工作中改进。毛色以骝色为主之,栗色和黑色次之,青色和其他毛色少见,据1980年对929匹马的调查统计,骝毛占54.7%,栗毛占24.5%,黑毛占17.1%,青毛占1.9%,其他毛色占1.8%。
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伊犁马是以新疆的哈萨克马为基础,与前苏联顿河马、奥尔洛夫马

伊犁马

杂交而成。当地牧民称它“二串子马”。六十年代后,伊犁马的培育主要以顿河马为主,其顿河马的血液达到了50%以上。伊犁马有较高的繁殖性能,耐粗饲,抗病力强,有较广泛的适应能力。
  公、母马3周岁时开始配种。小群配种时,用3~5岁公马,公、母比例为1:10~20,6~6.5岁公马,公、母比例为1:25~35;个别公马至20岁,尚能保持良好的配种能力。在群牧条件下,对母马进行人工授精,受胎率80%左右,母马终生产驹10~l2匹。母马发情周期为17~21天,妊娠期323~337天。
  幼驹初生时的体高,相当于成年马的62%以上,管围相当于成年马的56.79%,体长、脚围相当于成年马的45%以上;生后一周岁的体高相当于成年马的87.98%,管围相当于成年马的82.74%,体长、胸围相当于成年马的76%以上;2周岁的体高和管围达到成年马的94%,而体长和胸围达到成年马的89%;至4~5周岁时生长发育基本完成。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伊犁马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地区,中心产区在昭

伊犁马

苏、特克斯、新源、尼勒克,巩留等县。马的总数约有10余万匹。
  产区位于天山北坡西段的伊犁河流域。地形东、北、南三面有高山环绕,伊犁谷地向西敞开,受西来湿润气流影响较大,降水丰富,气候温和,森林茂密,草场辽阔,具有发展农林牧业生产的优越条件。
  产区由于地形复杂,气候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差异。西部河谷平原区气候温和,降水稀少,属温和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为7.9-9.2℃,无霜期160-180天,年降水量200-350毫米。其特点是春季升温迅速,且不稳定,雨水较多。夏季谷地温度较高,但无酷暑。东部河谷丘陵区降水较多,属温凉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为5.4-7.5℃,无霜期110-160天,年降水量350-500毫米;其特点是春季升温快,但不稳定,夏季短而温和,多阵雨。昭苏盆地,高寒多雨,属冷凉半湿润区,年平均温度2.9℃,无霜期85-110天,年降水量400-500毫米。
  产区共有草场5848万余亩,优良草场占90%以上,牧草繁茂,主要草场类型有: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平原荒漠及低地草甸等。
  伊犁马产区既是新疆的主要牧业基地之一,也是重要的粮油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油料、豆类、甜菜等。产区内广阔的优质草场和温和湿润的气候特点,,为培育伊犁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