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马盛唐

2011-3-29 11: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57| 评论: 0

摘要: 五唐 一  在中国古代,马在军事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马和马车的数量和质量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所以在古时,一个国家的国力常用“乘”来衡...

 

五唐

 在中国古代,马在军事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马和马车的数量和质量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所以在古时,一个国家的国力常用“乘”来衡量,四驾马车为一乘,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就是此意。但在承平盛世,少有征战,于是它们经常作为骑射、赛马、马戏、打马球以及其它的马术运动之用马。这些体育娱乐用马虽非国防经济上所需,但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历史发展中,在娱乐或体育运动上应用了马匹,我们应把它看作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一个明证,而且也可以把它当作文明生活的内容之一。试观西方各国中世纪以来迄今仍盛行着这方面的体育和娱乐亦可为证。

在我国,很早以前就有形式多样的总其名曰“马艺”的活动,特别在唐代,“马艺”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众多的历史文献中,斗鸡、斗蟋蟀、斗马,那都是封建纨绔子弟的荒淫之戏,但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历史,就不能单从“斗鸡走马”这一类的事迹就认为它是王孙公子们的浮华生活,而应从中看到积极的一面,看到反映社会文明发达进步的一面。今特将其中富有东方文明又别具风趣的舞马的历史考之。

马戏是今日中外民间盛行的娱乐,小时候最爱看的就是马戏团的精彩表演。今依我国的历史可分马戏为舞马及马技二类。舞马是我国古书上的说法,其实所谓舞马,就是会舞蹈的马,或者说是让马跳舞。马是一种极为聪明的动物,再经驯马师的调教,便能按着音乐节拍跳跃起舞。那么,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舞马的呢?

    《山海经·海外西经》曰:“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马。”后世即以此为有舞马之始,但此说未必很可靠。不过在汉宫中既养有大批非军事所用的御马,这些马必然有一部分是供此用的。如《盐铁论·散不足篇》就有“百兽马戏”之说。又如《格致镜原》卷八五引曹植《献马表》:“臣于先武皇帝(曹操)世,得大宛紫骍一匹,形法应图,善持头尾,教令习拜,今辄已能,又能行与鼓节相应。”李商隐《对雪二首》:“欲舞定随曹植马”。从这些史实可以看出,当时确已有人能善于调教舞马,其技当非始于汉末。再晚一些时候还有一份记载,是在南朝大明年间,有人给宋孝武帝献过一匹舞马。南朝的才子谢庄为此舞马写下《舞马赋》和《舞马歌》各一篇,且令乐府伴奏。梁武帝时代张裕作《舞马赋》,其序文曰:“河南又献赤龙驹,有奇貌,绝足,能拜善舞。”《隋书·沉光传》:“光少骁捷,善戏马,为天下最。”既称是天下的杰出名手,看来舞马在当时已不仅是宫中的娱乐,民间也一样盛行舞马。

到了唐朝,在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盛世太平,国富民强,舞马就更为盛行了。在历史上,舞马成为唐宫奢侈生活的象征之一,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时人民马术水平的高超和养马业的发达。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载:舞马者,拢马人着采衣执鞭于床上舞,蹀躞蹄皆应节奏也。《资治通鉴考异》引《景龙文馆记》称:“唐中宗宴吐蕃来使,殿中奏蹀马之戏,皆无色彩丝金枝其装于鞍上,加饰麟头凤翼,乐作,马皆随之,宛转中律,于作乐者饮酒,以口衔杯,卧而复起,因而使者大惊。”蹀马就是指能舞蹈的马。《唐通典·乐典》还提及:“今(约指武则天时代)翔麟、凤苑闲有蹀马,俯仰腾跃,皆合典节,朝会用乐,则兼奏之。”可见这些蹀马已是训练有素,和现代史上著名马戏团上伴奏表演的节目很相似。而古来舞马的演奏规模最大的,应首推见于玄宗时代,《明皇杂录补遗》叙其实况如下:

    “玄宗尝命教舞马四百蹄,各为左右,分为部目,如某家宠,某家娇。时塞外也有善马来贡者,上俾之教习,无不典尽其妙。因命衣以文秀,络以金银,饰其鬃鬣,间杂朱玉。其曲之倾盆乐者数十回,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板床,乘马而上,旋转如飞。或命壮士一榻,马舞于榻上,乐工数人立于左右,皆衣淡黄衫,文玉带,必求少年而姿貌美秀者。每千秋节,命舞于勤政楼下。其后上既幸蜀,舞马亦散于民间。”

    《旧唐书·音乐志》亦载:玄宗在位多年,善乐音。若燕设酺会,即御勤政楼。……日旰,即内闲厩引蹀马三十匹,倾杯乐曲,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板床,乘马而上,抃转如飞。《新唐书·礼乐志》说:“间以胡夷之技,内闲厩使引马戏,五坊使引象犀,入场拜舞。”照这个场面看来,当时的舞马俨然已具有现代马戏团表演的规模。《文献通考·乐考》亦载其事,而称为“倾杯舞”。

舞马时所奏的乐曲,有《倾杯曲》、《圣代升平曲》、《千秋万岁曲》,其中以《倾杯曲》最为世人著称。据《隋书·音乐志》、《通典》、《通志》等有关记载,《倾杯曲》曲名最早见于北周,隋代用之于清庙,因旧曲而作新词。据最新考证,《倾杯》是汉魏旧乐。敦煌遗书伯希和4640号卷·窦骥《往河州使纳鲁酒回赋》说:“驿骑骖‘走覃’谒相回,笙歌烂漫奏《倾杯》”。其乐应当是中原汉族风格。唐·薛曜《舞马篇》云:“钩陈周卫俨旌旗,钟镈陶匏声殷地。《承云》嘈囋骇日灵,《调露》铿锵动天驷。”张说《舞马词》亦云:“足踏天庭鼓舞,心将帝乐踌躇。”可知舞马时所用乐器有钟、镈、陶、匏之类的乐器以及鼓鼙等,大都为汉族传统的乐器。“舞马”、“倾杯”之乐,实在是由西域“马舞”与中原“清乐”的绝妙配合。

舞 马 衔 杯 纹 皮 囊 式 银 壶

1969年10月西安南郊何家村(唐长安城兴化坊旧址)出土的唐邠王府窖藏物中,有一《舞马衔杯纹仿皮囊银壶》,壶两面各有一马,马身涂金,颈系飘带,嘴衔一杯,昂首扬尾,似作舞状。壶体仿效皮囊的形态,上面有鎏金的提梁。提梁前面是直立的小壶口,覆盖着鎏金的覆莲纹盖,盖纽上引着一条细银链,套连在壶提梁后部。在壶体两侧各锤出一匹骏马的图像,那马长鬃覆颈,长尾舞摆,颈上系结飘于颈后的彩带流苏。后腿曲坐,前腿站立,全身呈蹲踞姿态,张口衔着一只酒杯。马体鎏金,由于是锤凸成像,马的形象凸起于银白的壶体表面,具有一定的立体感,显得十分华美。

舞马铜纹镜

    镜作八瓣葵花形,圆钮,钮上方饰双鸟口衔并蒂莲,即所谓的比翼鸟。钮的左右两侧各饰一骏马,马的鬃毛飞扬,四蹄跃舞,踏于双莲之上,姿态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唐代宫廷的舞马,技艺之精是空前的。马能闻钟鼓以起舞,应节律而骤止。在嘹亮的乐声指挥下,舞马有时突然止步,在原地踢踏;有时则宛转回旋慢行;有时又突然扬起尘土,腾空疾驰。这件舞马纹铜镜是研究唐代舞马的重要资料。

    舞马盛唐,在开元天宝年间,年年千秋节,年年倾杯曲。唐玄宗李隆基精于多种技艺,也是骑马的高手,精通马术。在皇宫中饲养训练了许多匹舞马。这些舞马,用金银、珠宝、玉石装饰缨络和鬃毛,背上披挂文绣彩衣,选年少俊美的乐工数人,着淡黄衣衫等为舞马表演伴奏。表演时舞马随着乐曲旋律,或昂首、或摆尾、或起立、或横走,姿态诸多。最神奇处,马儿微蹲后腿,口衔酒杯,尚能为玄宗寿。

    另一方面,忧思善感的文学家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因此写出不少关于舞马的诗赋,在诗词的描述中能够真实地再现舞马的盛况。如钱起的《千秋节勤政楼下观舞马赋》,当时的宰相张说更是写有十多首《舞马词》:“天鹿遥征卫叔,日龙上借羲和。将共两骖争舞,来随八骏齐歌…”。同时他还着有《舞马千秋节万岁乐府》三首,其一云:“圣皇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腕足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踏千蹄。髤髵奋鬣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跻。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张说是当时每次亲睹舞马祝寿场面的人,在诗词中描写了舞马纵横应节,徐行跪拜的舞姿。值得注意的是,他还叙述了舞马在终曲之时,衔杯敬酒、垂头如泥之神态,这是许多志书史乘上没有记载的,而恰与银壶舞马不谋而合。

    另外还有如陆龟蒙《开元杂题七首·舞马》:“月窟龙孙四百蹄,骄骧轻步应金鞞。曲终似要君王宠,回望红楼不敢嘶”。薛曜《舞马篇》:“紫玉鸣珂临宝镫,青丝彩络带金羁。”

    张说诗作于开元十八年,舞马一直到天宝十五年还存在,说明以舞马祝寿的盛况最少有25年之久。但在这四海升平的表面景象后,却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坐拥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造反,天宝十五年六月攻陷长安,李隆基仓皇逃至四川。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他连自己心爱的杨贵妃都保不住,那里还能顾得上给他祝寿的这些舞马。

    这边,安禄山因为曾在宫中观看过舞马表演,十分喜欢,便派人搜寻得几匹舞马,养于范阳。后安禄山被杀,这几匹舞马辗转易主,最后落到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手中。田氏没有见过舞马的场面,不知道这是一些经过特殊训练的马,而将它们与一般战马混养在一起。

    一日,田承嗣宫中设宴犒赏将士,高奏乐曲,这几匹舞马闻乐而舞。养马的兵士不知缘故,以为马中了妖邪,挥起扫帚便打;而舞马却以为主人嫌舞得不合拍节,愈发舞得起劲。管马军吏急忙将此怪异之事报告给田承嗣。田氏不明其故,下令狠加鞭打。不料鞭打愈狠,马就舞得愈整齐,最后竟被活活打死了。当时军中也有个别人知道舞马情由,因惧怕田承嗣的残暴,始终隐而未敢直言。今日读来,仍令人感到痛惜和不平。

    从此,舞马开始凋零,偶或在民间有所复兴,又那比得上百骏齐舞。舞马祝寿的盛况,也只能成为中晚唐诗人的回忆诗料了。柴望的一阙《念奴娇》,至今读来,犹令人恸彻肺腑。

念奴娇

柴望

    登高回首,叹山河国破,于今何有。台上金仙空已去,零落逋梅苏柳。双塔飞云,六桥流水,风景还依旧。凤笙龙管,何人肠断重奏。

    闻道凝碧池边,宫槐叶落,舞马衔杯酒。旧恨春风吹不断,新恨重重还又。燕子楼高,乐昌镜远,人比花枝瘦。伤情万感,暗沾啼血襟袖。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